近期,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 IEA)在其最新版《2025年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 2025)報告中表示,全球煤炭消費量預計將在本個十年末即2030年達到峰值并開始下降。
主要的驅動力是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天然氣等替代能源快速擴張,將持續削弱煤炭發電的份額。
國際能源署(IEA)模擬的所有情景中顯示,在2030年左右,全球煤炭需求預計將達到峰值,隨后穩步下降。到2035年,全球煤炭消費量可能從2024年的60.9億噸標準煤(Btce)水平,下降8% - 20%,其中大部分煤炭消費削減將來自電力行業。

盡管在2024年至2035年期間,全球電力使用量可能增長約40%,且這一增長主要由對制冷、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和電動汽車的需求上升所推動,但可再生能源預計將為這一增長提供超過85%的電力。到2035年,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每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平均將超過600吉瓦。
此外,國際能源署的報告指出,許多國家對核能的興趣重新升溫,加之供應條件改善導致天然氣價格更具競爭力,這些因素將進一步推動電力部門減少煤炭使用。
在此轉型期間,作為全球最大煤炭消費國的中國,將繼續成為可再生能源的關鍵市場。國際能源署指出,未來十年,中國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中的占比將達到45%至60%,并將繼續保持全球可再生能源技術最大制造商的地位。
隨著發電用煤需求減弱,國際能源署(IEA)預計主要動力煤生產國——即主要為電力生產供應煤炭的國家——未來十年的產量將大幅下降。因此,全球動力煤產量可能從2024年到2035年下降10%-25%,上限接近減少12億噸標準煤。
相反,非電的工業用煤——主要是用于煉鐵/煉鋼的焦煤——預計將繼續保持韌性。如果各國繼續實施當前政策,非電工業用煤需求到2035年可能從2024年的水平增加約3億噸標準煤。鋼鐵行業目前約占全球煤炭消費量的三分之一。
在這種情形下,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可能成為焦煤的主要增長動力,預計到2035年,印度和印尼的冶金煤需求分別將比2024年水平增長高達60%和45%。
然而,國際能源署(IEA)預計,到2035年,中國的焦煤消費量將比2024年下降約16%——減少約1.5億噸標準煤——因為中國正從水泥、鋼鐵等能源密集型產業向清潔能源技術制造等能源密集型行業全面綠色轉型。
隨著需求減少,中國國內焦煤產量預計在同一時期也將下降約20%或10億噸標準煤。
總體而言,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35年,中國的煤炭總產量可能較2024年記錄的33.5億噸標準煤下降10%-25%,具體還將取決于中國的政策選擇。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