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草视频免费在线,精品国产麻豆久久久,韩国精品福利视频资源在线,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18,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一级黄色视频坐爱,国内精品三级三级精品二区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易會滿時代的資本盛宴:光伏鋰電企業上市潮與監管后遺癥

2025-09-09 08:46:46 鄭在直播

9月6日,前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震動整個中國資本市場。

這位在任五年多的“火山口”人物,曾主導了注冊制改革、科創板設立、北交所開板等一系列重大制度變革,也親歷并推動了新能源產業,尤其是光伏與鋰電企業的上市潮。

如今,隨著其落馬,市場開始重新審視這段時期的資本盛宴:光伏與鋰電企業如何在政策與資本的雙重推動下迅速膨脹?監管是否真正跟上了市場的節奏?這場盛宴背后,又埋下了哪些風險伏筆?

資本狂歡:光伏鋰電企業的“上市潮”

2019年1月,易會滿接任證監會主席之時,正值A股市場低迷,投資者信心疲軟。而在政策層面,國家“雙碳”戰略逐步成型,新能源產業被確立為經濟轉型的核心支柱。光伏與鋰電作為新能源鏈條中的關鍵環節,迅速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1908家,這是易會滿在2019年1月至2024年2月擔任證監會主席期間創造的A股IPO數量紀錄。在這組驚人數字中,83家光伏鋰電企業的集中上市尤為引人注目,占同期新股總量的4.35%。

以光伏為例,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龍頭企業在A股完成再融資或分拆上市,市值屢創新高;鋰電領域,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等企業則借助注冊制東風,加速融資擴張,形成“產能—融資—再產能”的循環。

制度紅利:注冊制下的“綠色通道”

易會滿上任后,最重大的制度變革無疑是注冊制的全面推進。從科創板試點,到創業板、北交所,再到2023年全面落地,注冊制為新能源企業提供了更為便捷的融資通道。

“注冊制本意是讓市場說了算,但在執行過程中,光伏、鋰電等‘政策紅利’行業明顯更受青睞。”一位接近前發審委委員的人士表示。由于行業前景被普遍看好,交易所和中介機構在審核過程中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部分企業存在財務包裝、關聯交易未充分披露等問題。

Wind數據顯示,易會滿任期內共有36家光伏企業完成IPO,覆蓋從硅料、輔材到電池組件的全產業鏈。其中科創板以16家(44.4%)成為最主要上市陣地,創業板和北交所分別容納8家和5家。

鋰電行業的上市熱潮更為洶涌。通過疊加申萬行業分類,實際有47家鋰電產業鏈企業登陸A股,其中正極材料企業達12家。科創板再次成為主力戰場,吸納16家企業(34%),涵蓋容百科技等高鎳正極材料龍頭。

與光伏行業相似,2021-2022年成為絕對高峰期,兩年內上市24家鋰電企業,恰與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40%的年增速形成共振。

“那時候只要帶‘鋰’字,就能拿到高估值。”一位投行人士回憶道。

Wind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間,光伏與鋰電相關企業IPO融資總額超過3000億元,占同期A股IPO融資總額的近20%。

監管失焦:風險積聚與問責滯后

盡管易會滿在多個場合強調“零容忍”執法,但現實卻是,部分新能源企業在上市后迅速“變臉”,業績大幅下滑,股價暴跌,投資者損失慘重。

以某光伏組件企業為例,其在2022年上市首年即被曝出虛增營收超過20億元,最終被證監會立案調查。這類案例并非孤例,暴露出注冊制下“前端放松、后端監管”模式的脆弱性。

注冊制改革催生的上市潮,正在經歷殘酷的壓力測試。2022年8月,北交所光伏設備龍頭連城數控公告實控人李春安因涉嫌內幕交易被查;無獨有偶,鋰電負極龍頭貝特瑞董事長賀雪琴也在同期因同類問題被立案。這兩家市值分列北交所前兩名的企業,恰是易會滿推動注冊制改革的標桿案例。

2023年,某鋰電材料企業因產品價格暴跌,全年虧損超過30億元,而其上市時承諾的三年復合增長率高達50%。“這種業績‘變臉’在新能源行業并不少見,但監管反應往往滯后。”一位基金經理指出。

更為嚴重的是,部分中介機構在IPO過程中未能履行盡職調查義務,甚至與企業合謀造假。2024年,某券商保薦人因在項目承做中收受企業賄賂超千萬元被判刑,引發市場對監管權力尋租的擔憂。

更觸目驚心的案例出現在科創板。2025年9月7日,上市不足三年(2022年9月19日上市)的ST帕瓦接連發布公告,披露實控人張寶因職務侵占罪被逮捕,公司更因信披違規遭證監會立案。

這家曾被冠以“三元前驅體新星”的企業,業績在上市后急劇變臉:從招股書預告的連續高增長,演變為2024年7.27億元巨額虧損,現金流驟降至-5.06億元。

盛宴之后:產能過剩與資本退潮

易會滿任內力推的注冊制改革,客觀上拓寬了新能源企業的融資渠道。截至其離任時,科創板、創業板通過注冊制上市企業超1200家,融資總額達1.5萬億元。但與之形成尖銳對比的是,同期退市企業僅151家,退市率不足IPO數量的8%。

更值得關注的是減持套現帶來的資金壓力。統計顯示,易會滿任期內重要股東累計凈減持約2.27萬億元,疊加IPO募資的2.22萬億元,合計從市場抽血4.49萬億元。

某公募基金權益投資總監指出:“在新能源板塊,上市后大股東限售股解禁即減持已成普遍現象,這與支持實體經濟的初衷背道而馳。”

然而,隨著光伏與鋰電行業產能迅速擴張,供需關系在2023年開始逆轉。光伏組件價格暴跌,鋰電原材料價格腰斬,大量企業陷入虧損。2024年,A股新能源板塊市值蒸發超過2萬億元,成為當年表現最差的板塊之一。

“資本市場過度融資,導致實體經濟過度投資,最終釀成產能過剩。”一位產業分析師指出。而在監管層面,盡管交易所提高了信息披露要求,但對于已上市企業的“事后監管”仍顯薄弱。

易會滿在任內曾多次提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但在光伏與鋰電領域,資本的非理性涌入卻未能有效遏制。

監管與市場的新平衡

易會滿時代的資本市場,是一場制度變革與產業紅利交織的盛宴。光伏與鋰電企業的上市潮,既是中國制造業升級的縮影,也是監管制度轉型的試金石。然而,盛宴之后,市場開始反思:如何在鼓勵創新與防范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如何確保注冊制不被異化為“放水”工具?

“新能源產業的未來依然光明,但資本市場的支持必須回歸理性。”一位資深監管人士指出。隨著證監會系統反腐持續深入,資本市場或將迎來新一輪的制度重構。而光伏與鋰電的資本故事,也將成為監管與市場關系演進的重要注腳。

9月6日易會滿被查消息公布后,證監會黨委立即召開會議表態擁護決定。但市場仍用腳投票:光伏鋰電板塊次日普遍下跌3%-5%,ST帕瓦更遭遇連續跌停。截至9月8日收盤,上證指數周跌幅達1.2%。

某律所證券業務合伙人分析:“隨著調查深入,不排除更多存在瑕疵的IPO項目被追溯審查,特別是那些上市后業績迅速變臉、存在信披疑點的企業。”

據多家券商確認,監管層已要求保薦機構對2019-2023年間上市的新能源項目開展自查。

這場始于新能源風口的資本盛宴,最終在監管風暴中迎來清算時刻。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光伏鋰電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