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公司發布2025 年中報,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4.70 億元,同比下滑67.9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47 億元,同比下滑71.10%,扣非后歸母凈利潤-11.54 億元,同比下滑66.40%;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16.08 億元,凈流出幅度同比有所縮減;基本每股收益-0.53元。
點評:
行業景氣低谷導致公司業績顯著虧損。2025 年公司的中報出現營業收入大幅下降,凈利潤明顯虧損的情形,主要原因是多晶硅行業產能過剩,價格顯著降低,同時,公司落實減產策略、主動調控出貨量導致單位成本提升。具體從數據來看,上半年,公司多晶硅產量5.08 萬噸,同比降低60.06%,多晶硅銷量4.61 萬噸,同比降低52.47%,單位銷售價格31.20 元/公斤,同比降低33.63%,單位成本55.07 元/公斤,同比提高19.80%。公司資產減值損失-6.75億元,其中,存貨跌價損失及合同履約成本6.75 億元。
公司在多晶硅行業穩居第一梯隊,不斷采取措施降本。公司是國內多晶硅行業的主要參與者之一,生產基地位于內蒙和新疆,產能規模達30.5 萬噸/年。2025 年上半年公司多晶硅產量在行業占比8.52%,穩居第一梯隊。公司產品質量穩定,N 型硅料占比高,且通過數字化轉型持續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增加單爐產量,降低物耗,其生產過程中的單位電耗、水耗、硅耗用量優于行業平均水平。2025 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公司多晶硅單位現金成本36.82 元/公斤和38.96 元/公斤,上半年單位現金成本37.66 元/公斤,同比降低6.57%。盡管2025 年上半年,公司多晶硅產量的減少拉高了單位成本,但公司長期生產成本仍有下行空間。
多晶硅行業進入去產能周期,行業反內卷將提高市場集中度、改善供需過剩局面。2025 年下半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推進重點行業產能治理,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行為”。光伏行業反內卷、產能過剩治理問題有望從前期行業自律進入具體措施落地階段。圍繞反內卷的產品銷售價格措施、企業間并購整合措施、行業準入門檻提高措施以及提高產品質量標準措施將會相繼落地。國內多晶硅行業技術路線穩定,競爭格局高度集中,前六家廠商產能合計253 萬噸/年,占比近85%,為行業展開大的并購整合提供條件。頭部企業市場份額領先、技術儲備扎實、資金實力雄厚,有望成為行業并購整合的主導者。考慮到下半年新增光伏裝機需求增速放緩以及反內卷的政策落地,多晶硅供需格局將趨于改善,行業盈利將觸底回升。
公司貨幣資金儲備充裕,助推企業制定靈活發展戰略。截止2025年中期,公司賬面貨幣資金16.60 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30 億元,其他流動資產89.02 億元(主要為定期存款及大額存單及相關應收利息合計68.82 億元)。公司無短期借款、長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應付債券等帶息債務。公司穩健經營、資金實力雄厚。公司前期多晶硅擴產項目均完工,資本開支高峰過去,公司充沛的現金儲備助力公司渡過行業低谷。
維持公司“增持”投資評級。預計公司2025 年、2026 年和2027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4.69 億元、9.32 億元和26.77億元,對應的全面攤薄EPS 分別為-0.68、0.43 和1.25 元/股,按照9 月5 日34.39 元/股收盤價計算,對應2026 年、2027 年PE分別為79.13 倍和27.55 倍。目前多晶硅行業處于周期低谷,行業普遍虧損和政策反內卷將加速行業優勝劣汰、推動多晶硅行業供需格局改善。公司作為行業第一梯隊企業,主動控制開工率減少供給,保持充裕的現金儲備實現經營安全和戰略上的靈活選擇,將穿越周期,維持公司“增持”投資評級。
風險提示:多晶硅行業產能出清不及預期,價格持續低迷風險;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需求不及預期風險。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