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消納迎來新政。11月10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布《關于促進新能源消納和調控的指導意見》,從參與主體、模式業態、機制、技術、監管等方面對新能源消納做出系統性全局性的部署。這是中國首個針對新能源消納的系統性政策。
《意見》首次針對兩個具體目標提出了明確時間。到2030年,協同高效的多層次新能源消納調控體系基本建立,跨省跨區新能源交易更加順暢,滿足全國每年新增2億千瓦以上新能源合理消納需求。到2035年,適配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電力系統基本建成,能源消納調控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在新能源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作用。
建立多層次的新能源消納調控體系意味著中國在解決新能源并網難題上需要取得系統性、結構性的突破,將從“被動應對”向“主動管控”轉變。從空間上,則需要從“局部優化”向“全局優化”轉變,通過源、網、荷、儲等各環節的協調互動,以及從國家到區域再到省級的多級電網協同調度,最大限度地保障新能源的并網和消納。
202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按照該目標,到2060年,國內水、風、光發電占比將達70%以上。中國傳統電力系統仍以煤電為主,可預測性、可調度性強。風光發電等新能源則具有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因此,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必須解決新能源的不確定性和電網調度等方面的矛盾,建設堅強智能電網,以源網荷儲互動與多能互補為支撐。
此次《意見》將新能源開發與消納的主體明確劃分為五個大類——“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水風光基地、海上風電、省內集中式、分布式新能源,并針對每一類開發與消納方式提出了差異化的引導策略。例如,針對“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外送與就地消納并舉,通過東部地區產業梯度轉移、西部地區挖掘消納潛力等方式。對于海上風電,將規范有序開發,統籌優化海上輸電網絡實現海上風電基地集中送出,主要在沿海地區就近消納。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規模高速增長、占比快速提升,消納壓力持續增加。如何統籌好新能源發展與消納已成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一項重大課題。“十四五”期間,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特別是新能源加速發展。2025年一季度,中國風電光伏發電分別達到5.36億千瓦、9.46億千瓦,累計裝機達到14.82億千瓦,首次超過火電裝機。
在此背景下,西部風光富集區的風電、光伏利用率在2025年部分時段出現下降。根據全國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發布的數據,今年1-9月,蒙西、新疆、甘肅、青海的光伏利用率不足90%。全國風電利用率和光伏利用率分別為94.2%和95.0%,較2023年分別下降了2.8個百分點和3.3個百分點。
當前中國電力系統面臨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新市場主體、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高概率極端氣候氣象和高活躍科學創新的“五高”特征。高比例新能源因隨機性、間歇性和波動性帶來電力系統的高不確定性。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密集出臺多項針對新能源消納的政策。這些政策包括《關于完善價格機制促進新能源發電就近消納的通知》、《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關于有序推動綠電直連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等。
《意見》還對促進新能源消納的新模式新業態進行了梳理歸納,明確了布局綠氫、氨、醇等綠色燃料制儲輸用一體化產業,零碳園區等集成發展模式;源網荷儲一體化、綠電直連、智能微電網、新能源接入增量配電網等就近消納業態;東部地區產業梯度轉移、高載能產業向西部清潔能源優勢地區轉移等新能源與產業融合發展策略。此外,《意見》指出,將加強新能源與算力設施協同規劃布局及優化運行,推動算力設施綠色發展。在技術方面,《意見》引導新能源高效發電利用技術的突破,攻關以長時儲能、抽蓄電站變速調節能力、虛擬電廠等為代表的系統靈活調節技術,強化電網運行技術和升級智能化調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