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13日,在巴西貝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期間,中國投資協會攜手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及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于大會藍區成功聯合主辦“氣候變化背景下可再生能源推動全球低碳發展”邊會。會議匯聚了來自國際組織、研究機構與重點行業企業的多位代表,聚焦可再生能源的生產與消費協同、技術創新與應用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交流,為加速全球低碳轉型貢獻了新視角與實踐路徑。
邊會伊始,巴西駐華大使高望(Marcos Galv?o)通過視頻發表致辭。他指出,正在亞馬遜雨林核心城市貝倫舉行的COP30,重點不在于協商,而在于落實——必須將《巴黎協定》承諾轉化為具體行動,確保貿易、金融和技術發展均與“1.5℃溫控目標”保持一致。高望大使介紹,巴西圍繞三大重點推進COP30:加強多邊主義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氣候治理體系、使氣候機制更貼近民眾生活、加速落實《巴黎協定》。他特別強調,可再生能源的全球普及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支撐。巴西正通過設立“永久熱帶森林基金”(TFFF)等舉措,協同推進生態保護與能源轉型;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的經驗,則為全球合作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強調:“巴西和中國共享同一信念——可持續發展與技術進步能夠相輔相成。兩國在新能源領域的深度合作,將為發展中國家探索‘公正轉型’之路樹立典范。”
在主旨報告環節,多位專家分享了前沿洞察: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國際合作部主任蘆麗莎以“可再生能源目標實現促進全球低碳發展”為題,深入分析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趨勢與減排潛力,強調應以目標協同與技術創新共推能源系統轉型;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杰圍繞“零碳能源與零碳交通”,結合綠電直連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實踐,闡述了能交融合的減碳路徑與潛力;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氣候變化處處長張賢發布了《中國碳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研究成果,從技術研發、標準制定與產業落地三方面,系統介紹了中國方案;聯合國項目事務署IPM戰略計劃負責人Samantha Stratton Short則從國際合作視角,呼吁建立“技術共享+資金互助”的跨國機制,助力發展中國家突破可再生能源應用瓶頸。
在圓桌討論環節,馬士基零碳航運中心首席執行官博思敏、洛克美森智能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淼、山東魏橋創業集團高級投資經理衛伊美、晶科拉丁美洲銷售部長Miguel Covarrubias Sieber、通威股份有限公司高級銷售經理曾明等嘉賓,圍繞能源應用端的創新實踐展開深度交流。
針對工業領域可再生能源應用比例提升,嘉賓提出應結合不同行業生產特性,通過“多能互補系統+能效管理技術”定制解決方案;在探討航空與海運綠色燃料選擇時,一致認為需推動生物燃料、綠氫等技術的產業化,并加快建立從原料供應到終端應用的全鏈條標準體系;在政策機制方面,建議構建“差異化激勵+成果導向”的支持政策,以平衡能源安全、經濟成本與低碳目標;在技術創新層面,嘉賓們強調儲能、智能電網及高效轉化技術的研發突破,將為可再生能源全場景應用提供核心支撐。
在對話最后,全球風能理事會首席執行官Ben Backwell和博眾智合能源轉型論壇中國區總裁涂建軍在總結中分別指出,中國完善的產業鏈優勢與多元化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已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支撐;能源轉型需能源生產與消費兩端協同努力,當前電力行業的碳減排僅是第一步,工業、交通與建筑等領域也應盡快加入,共同推動1.5℃溫控目標的實現。
本次活動作為COP30期間聚焦可再生能源與低碳發展的關鍵邊會,為全球各方構建了交流協作的平臺。通過分享實踐經驗和探討可行路徑,會議進一步凝聚了“能源生產端與消費端協同推進轉型”的共識。展望未來,隨著技術迭代加快、政策機制完善與國際合作深化,可再生能源必將在全球低碳轉型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助力《巴黎協定》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