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第四屆成渝雙城·雙碳論壇在成都舉行,現場發布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氫能產業創新發展研究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這也是該系列報告首次發布。
《報告》由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編制,匯集專利數據、政策文本、產業統計數據及專家觀點,從全球和我國宏觀發展態勢、成渝產業現狀與技術布局、主要經濟圈對比、創新發展路徑策略等維度,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下簡稱“成渝地區”)氫能創新發展進行整體畫像和深度剖析。
從全球看,在應對氣候變化、加速能源低碳轉型的背景下,氫能被視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綠色路徑,截至2024年底,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公布氫能發展戰略。放眼國內,氫能產業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集群化發展趨勢,尤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區等四大經濟圈的集聚效應最為突出。
從研究態勢看,《報告》指出,成渝地區氫能發文量呈指數級增長,基礎研究主要聚焦制氫和用氫兩個技術環節,制氫技術涵蓋了電催化、光催化和生物質轉化三大路線,用氫技術集中在電化學領域。專利研發以氫燃料電池為核心,呈現出上游綠氫制備、中游儲氫技術創新、下游加氫基礎設施建設協同推進的格局。
從技術布局看,用氫端的交通領域專利從2015年的34項穩步攀升到2023年的256項,成為推動氫能產業的重要驅動力。在儲氫環節,專利規模顯著低于制氫和用氫環節,固、液、氣輸氫的專利布局相對不足,因此,《報告》認為中游儲運氫技術將是成渝地區下一步發展的重點。
從創新主體看,成渝地區已經形成產學研協同、各有側重的創新格局。其中,四川在水分解制氫、工業應用及加氫領域優勢顯著,重慶則在交通應用領域表現突出。
《報告》指出,成渝地區氫能產業發展仍面臨技術瓶頸突出、基礎設施投資不足、應用場景有限等挑戰,同時給出了針對性建議。
比如針對技術瓶頸,《報告》建議聚焦制氫、儲運、燃料電池等關鍵環節,實施核心技術聯合協同攻關。對于拓展應用場景,則建議重點發展氫能干線物流、市政環衛、公交等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專家表示,希望《報告》能為地方政府、產業鏈企業、科研機構等提供系統化的視角和建議,助力成渝地區氫能產業邁向更高質量、更深入、更系統的發展階段。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