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浪潮,奔涌向前。10月30日,2025黃石(大冶)氫能高質量發展推介會在大冶舉行,現場大冶湖未來產業(氫能)聯合實驗室揭牌,并發布大冶氫能產業政策,集中簽約項目7個,總投資額達10.5億元,為大冶氫能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省交通運輸廳二級巡視員周擁軍,華中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副院長、應用技術研究院院長林磊,大冶市委書記孫輒出席活動并致辭,大冶市委副書記、大冶湖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陳罡主持推介會。
會上,近百名氫能領域企業代表、行業專家及高校學者齊聚,共話氫能產業發展藍圖。當天,該市發布16條措施,加快推動當地氫能產業有序發展,系列措施涉及該市氫能“制、儲、加、用”全產業鏈,如年產綠氫超500噸以及專門從事高壓液(固)態氫存儲等制氫、儲氫環節企業,分別可獲最高不超過500萬元用電補貼和新購置設備投資補貼。加氫站一年最多補300萬元。而礦山企業、貨運、客運等領域企業、單位使用氫燃料電池車輛,每年每車最高補貼10萬元。該市還成立2億元規模的氫能產業基金,推動氫能產業發展。
當前,該市正全力推進湖北唯一、全國礦山領域唯一的綠電綠氫制儲加用一體化國家示范項目。該項目總投資34.38億元,涵蓋綠電綠氫工廠、綜合能源站、氫能智慧運管平臺、氫能礦山機械應用、氫能創新科技園等7大子項目。作為全省首座制氫工廠,姜橋制氫工廠采用“堿性+PEM電解槽”工藝,制氫純度達99.999%,配套的30兆瓦光伏電站年產綠電3000萬千瓦,真正實現綠氫低成本規模化生產,為產業鏈打下堅實基礎。該市聯合中科院楊春和院士團隊,開展亞洲首個巖穴儲氫中試項目。全省首條氫能公交線已投入運營。大冶湖高新區成功獲批為首批省級氫能未來產業先導區。
據了解,大冶市工業門類齊全,涵蓋41個大類中的32個,“3+2+X”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氫能產業提供了肥沃土壤:千年礦冶留下的大量尾礦庫、邊坡地可建設光伏電站,為制氫提供廉價的綠電;龐大的廢棄礦洞,可打造為巖洞儲氫庫,大幅降低儲氫成本;現有的礦區生產資源和運輸需求,為大冶市氫能重卡、氫能礦山機械市場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鋼鐵產業減排降碳要求,為大規模用氫提供了有力支撐。此外,大冶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氫化長江”大有可為。大冶東綜合能源站作為湖北省首個“近零碳”綜合供能基地,可為入駐的氫能企業提供獨一無二的廣泛應用場景和巨大的承載空間。
作為湖北武漢都市圈氫能試點,該市大力構建氫能“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 下一步,大冶市將精準布局全產業鏈:上游招引綠電制氫及關鍵材料裝備制造;中游攻堅高壓氣態、低溫液態及地下分布式儲氫技術,加快發展關鍵配套;下游引入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企業,拓展儲能與交通應用場景。將大冶打造成為氫能產業發展集聚地、氫能應用場景示范地、氫能科創成果轉化地。
“氫”裝上陣,“煥”新出發。大冶提出,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整的氫能產業集群,建成具有地區影響力的氫能產業基地,推動“礦冶之都”向“清潔能源之都”邁進,積極打造國家級綠氫示范標桿城市。
推介會前,參會嘉賓探訪了姜橋制氫工廠、巖穴儲氫中試基地等項目,參加了氫能高質量發展論壇、圓桌對話、成果展示等環節。
紀春明、李祥坤、樂晗等大冶市領導參加活動。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