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9月5日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峽集團”)獲悉,三峽集團新疆吉木薩爾100萬千瓦光伏+20萬千瓦/100萬千瓦時全釩液流儲能一體化項目儲能電站首次充電實驗日前正式啟動。該項目是我國最大全釩液流光儲一體化項目。
此次充電實驗通過精準控制充電功率,將原本處于初始狀態的全釩液流電解液首次激活,使其具備電能的存儲與釋放能力。同時,通過分布在電池堆、儲罐、控制系統等關鍵部位的傳感器,技術人員可對儲能系統電流、電壓、功率、溫度、壓力及流量等運行參數進行實時監測分析,全面檢驗儲能系統設備在帶電狀態下的協同運行能力。
“該儲能電站由80套儲能單元組成,此次充電實驗針對其中1套儲能單元開展。從目前運行數據來看,設備運行參數均在正常運行區間,為高效推進后續儲能單元充電實驗積累了寶貴經驗。”項目運行負責人鄧富彬介紹,此次實驗的開展,標志著該儲能電站已順利進入帶電調試階段,向實現項目投運目標邁出關鍵一步。
據現場技術人員介紹,與傳統鋰電池將能量存儲在固態電極中不同,全釩液流電池采用獨特的“液態儲能”模式。所謂“液流”電池,就是把能量儲存在儲液罐中,充放電時,讓含有不同價態的釩離子溶液在電池堆中循環流動,通過氧化還原反應改變釩離子價態,進而實現電能的存儲與釋放。
這種獨特的工作原理,使全釩液流電池具備三大核心優勢。
一是超長循環壽命。由于電池堆中的電極僅作為反應載體,本身不參與化學反應消耗,且體系內活性物質均為釩離子,徹底避免了不同金屬離子交叉污染的問題。電池循環壽命可達16000次,遠超鋰電池的2000—3000次,使用壽命能穩定超過20年。
二是高安全性。電解液不易燃燒、爆炸,為儲能系統安全運行筑牢基礎。
三是長時儲能能力。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受自然條件影響顯著,存在“白天強光發電峰值、夜間零出力”“有風多發、無風停機”的間歇性問題,大規模并網易導致電網頻率、電壓波動,甚至會引發供電不穩定。傳統儲能技術因儲能時長有限,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新能源發電的“時間錯配”難題,而全釩液流電池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有效技術路徑。
全釩液流電池的特性,使它能滿足大規模新能源并網對長時儲能的需求。白天新能源發電高峰時,系統可將多余電能轉化為化學能存儲在釩離子電解液中,避免“棄風棄光”;夜間或新能源出力不足時,再通過電解液循環釋放電能,填補供電缺口,有效平滑發電曲線,使新能源發電從“波動電源”轉變為“穩定電源”。這樣的存儲與釋放模式,為新型電力系統高比例新能源并網提供保障,對推動我國“雙碳”目標實現、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推動能源結構向清潔低碳轉型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