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18年76.2%的GDP增長由消費驅動時,中國消費型社會的敘事已然醞釀開啟。這場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的轉型、從“世界工廠”到“消費大國”的躍升,在2025年上半年展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征。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52%,較去年全年提高7.5個百分點,消費“主引擎”作用進一步凸顯。但進入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有所放緩,表明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仍待增強,恢復和擴大消費的基礎仍需鞏固。
從生產主導到消費引領——
為什么中國要向消費型社會轉型?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奇跡,核心邏輯是“世界工廠”模式——依靠龐大的勞動力、完整的產業鏈和高效的政府投資,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2024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但2024年中國的消費占GDP比重只有44.5%。生產與消費的失衡亟待調整。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國內需求不足等挑戰,倒逼中國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上半年,在一系列擴內需、促消費政策帶動下,消費市場較快恢復,消費結構優化升級,新型消費快速發展。服務消費零售額同比增長5.3%。這種“消費發力”的態勢也印證了,中國正在向消費型社會轉型。
說到根本上,是中國靠生產驅動的增長模式遇到了發展瓶頸,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成為重構經濟增長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必須加緊構建形成以消費升級引領供給創新、以供給創新推進經濟結構優化的新型動力機制,持續釋放內需潛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制度創新的三維突破——
什么是消費型社會?所謂消費型社會,是以消費為主導的社會,代表的是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一種新型關系。
如何實現轉型?轉型是個復雜工程,但說到底,就是要解決當下面臨的重大問題:一是,通過擴大內需消化過剩產能,形成供需良性循環;二是,推動中等收入群體進一步擴大,消費升級需求催生新增長點;三是,“雙循環”戰略要求激活國內市場。在收入分配領域,要提高勞動者報酬占比;在社會保障方面,需完善覆蓋養老、醫療、教育的全民保障網;在政策引導上,要改革財稅體制,讓地方政府從“重生產”轉向“促消費”。這些制度創新,正是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的制度優勢所在。
“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成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首要任務。上半年,消費券等財政工具的創新使用,在試點城市撬動消費發揮了乘數效應。
科技賦能的中國路徑——
上半年的創新實踐呈現爆發態勢:全國密集新建“AI+消費”應用場景示范區;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達1.32萬億元,同比增長5.7%,再次彰顯數字貿易的蓬勃力量。
近日全球首家機器人(17.030, 0.14, 0.83%)6S店在深圳落地,預示著“人機共生”時代的來臨。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預測“10年后機器人將免費服務”,傳統生產—消費的關系將被重構。
這不是簡單的機器替代人工現象,而是創造一種新型的“人機共生”消費倫理。在生產型社會,是以生產者為核心構建工作倫理;而在消費型社會,是以消費者為核心構建消費倫理。未來,我們看到的將不僅是產業升級,更是“科技向善”的消費倫理重塑。消費將升級為一種審美體驗。正如社會學家鮑曼說的,最終是美學而不是倫理被用于整合消費。
超越西方的中國方案——
在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協同方面,6月份新能源汽車國內銷量占比達48%;在精神消費維度,文化娛樂支出較快增長,“哪吒熱”帶動了中國文化“出海”。這些特征明顯區別于西方“信貸驅動型”消費模式,展現出“供給創新—需求升級”的良性循環正在形成。
從歷史經驗看,上個世紀初的那場經濟危機打破了西方生產社會的神話。經濟學家凱恩斯把這場危機的根源歸結于供給過剩而有效需求不足,主張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刺激消費來促進經濟增長。美國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從“制造大國”轉向“消費社會”,催生了汽車、家電、好萊塢等產業;日本上個世紀70年代完成轉型,誕生了索尼、豐田等全球品牌。但歷史不會重復上演,中國不可能復制西方的轉型模式。
當前,中國服務消費占比穩步提升、新業態不斷涌現、中等收入群體逐步擴大,為消費型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在技術革命與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下,中國將用探索和實踐書寫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的演進路徑。以史為鑒,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需要實現三重超越:超越生產型社會的增長悖論,超越西方消費主義的異化陷阱,超越物質與精神的二元對立。
展望未來,中國消費型社會應該是:高工資、多假期、低壓力、敢花錢、愿生娃……機器人將代替人從事物質生產,人類只為了精神而勞動。
這是一場基于14億人市場的文明范式革命,不僅關乎經濟結構優化、社會觀念轉變、制度體系創新,更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消費型社會的探索,必將為全球發展提供新方案,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