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八屆中國國際光伏與儲能產業大會日前在四川成都召開,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會上指出,“十五五”期間,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和能源強國,離不開光伏、風電、儲能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光伏、風電、儲能等新能源產業的深度融合,才是解決中國能源問題的根本路徑。”劉漢元堅信,當前光伏行業正處于黎明前的黑暗,度過這一階段,“源網荷儲”四部分融合發展將推動能源轉型迎來加速質變期。
答好建設能源強國考題
隨著“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著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能源強國的戰略目標,新能源產業發展路徑愈發清晰。
面對建設能源強國的戰略目標,劉漢元表示,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是破解能源安全與外匯安全難題有效舉措。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多年高于70%,最高時接近75%。隨著光伏、風電技術進步、成本下降,我國僅需利用西部1%~3%的荒山、荒坡、沙漠等閑置土地資源,便能實現能源供給的自主可控,構建起安全、穩定、永久性的能源保障體系。
面對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戰略目標,劉漢元指出,過去10年,光伏、風電度電成本下降,帶動了國內光伏、風電裝機的快速增長,但也暴露出新能源發電間歇性、波動性,以及電網調節能力不足的問題。據他介紹,電化學儲能成本已降至0.2元/千瓦時以下,領先企業甚至可達0.15元/千瓦時。未來隨著儲能成本進一步降低,有望補齊可再生能源與電網短板,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加速建設。
劉漢元預測,未來中國將形成西部發電、“源網荷儲”協同輸送至東部用電區域的解決方案,電價有望低于0.5元每度。他指出,隨著“十五五”規劃相關思路落地,風光發電、儲能產業與新型能源體系的協同發展將掀起新熱潮,推動碳達峰與碳中和時代加速到來。
構建協同健康發展新生態
為了確保“十五五”規劃目標穩步落地,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劉漢元指出,現階段中國光伏行業的核心任務在于“反內卷”和反過度競爭。
聚焦光伏行業“反內卷”與反過度競爭,劉漢元分享了三方面看法:一是推動多晶硅環節產能整合優化。他指出,縱觀光伏產業“四落三起”的歷程,全產業鏈價格均跟隨原材料的價格波動,多晶硅環節發揮著全產業鏈供需調節的“水龍頭”作用。推動多晶硅環節產能整合優化方案的落地,將會以最小的代價、最快的速度,破除當前“內卷式”競爭局面,并進一步奠定中國光伏產業的全球主導地位。二是通過機制創新平衡市場供需。他指出,歐佩克的成功經驗值得國家和處在“內卷式”競爭的行業思考借鑒。以光伏行業為例,在國際層面,中國已形成絕對的全球優勢。中國企業多晶硅產能占全球約95%,拉棒、切片等環節市場份額均超85%,這些成就為我國光伏產業贏得國際話語權。在國內層面,光伏各環節的核心產能集中在頭部企業。比起不同國家組成的歐佩克,掌握產業國際話語權的中國企業,具備相同的文化、法規與語言基礎,完全可以攜手合理調控供需與價格,推動構建發展新格局。三是分工協作共筑產業健康生態。在劉漢元看來,光伏、儲能、電動汽車等領域企業應專注核心賽道,以實現“握手相會、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在備受關注的“硅料收儲”問題上,他呼吁各家企業轉變觀念,顧全大局,強化自律,支持行業協會繼續發揮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他相信在各方努力下,“新三樣”的“反內卷”工作會卓有成效,在未來5~10年,甚至更長時間,行業將實現有效的高質量協同發展。
以技術創新驅動能源轉型
展望“十五五”,劉漢元表示,在看得到的投資標的中,光伏依舊是最好的投資標的之一。他指出,相比前景大好的人工智能產業,全球能源轉型已經是現實需求、客觀需求。在可控核聚變沒有商業化應用前,光伏產業依舊是推動能源轉型的生力軍。
同時,劉漢元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他強調,技術創新是光伏產業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光伏作為半導體大規模應用領域,其技術突破需要長期投入,而龍頭企業布局5~10年甚至更長期的研發。通威集團成立43年以來,始終堅持“技術優先”,推行研發投入“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原則,并已取得豐碩成果。
目前,通威集團已在成都建成全球行業最大的研發創新中心。該中心作為共享平臺,覆蓋源頭技術、電池技術路徑及封裝組件等全鏈條研究,在吸引全球科學家參與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技術從創意到規?;a的轉化,以及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今年9月,該中心宣布行業首條全自動兆瓦級鈣鈦礦-晶硅疊層電池試驗線全線貫通,標志著疊層電池技術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