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儲能行業的增長動力清晰指向三大主線:大儲(電網、發電側)建設提速筑牢基本盤,工商業儲能從試點走向規模化打開新空間,而AI數據中心儲能則以爆發式姿態成為新增量中心。尤其在生成式AI技術普及的當下,這一新增量中心的帶動作用已在行業數據與企業實踐中充分顯現。
國家能源局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截至2025年9月,全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突破65GW/160GWh,其中數據中心配套儲能占比達28%,較2023年翻倍。更值得關注的是,上半年新建儲能項目中,近40%明確標注“服務AI算力需求”,字節跳動、百度等企業新建AI數據中心均要求配套10%-15%容量的儲能系統,這一比例較傳統數據中心提升了3倍以上。
AI數據中心的能耗特性直接催生剛性儲能需求。據工信部最新監測,單臺AI訓練服務器功率可達25千瓦,是傳統服務器的12倍;字節跳動張家口AI數據中心投運后,峰值用電負荷突破18萬千瓦,相當于15萬戶家庭的同時用電量。更關鍵的是算力需求的強波動性,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訓練時,負荷會在10分鐘內從低谷飆升至峰值,這種“脈沖式”能耗對電網沖擊極大,儲能系統成為必備配置。
這一需求正推動儲能技術向“高倍率、長壽命、可并網”精準迭代。高倍率是核心訴求,阿里云張北數據中心最新部署的儲能系統,實現20C瞬時放電能力,可在3秒內響應AI服務器的負荷跳變,避免算力中斷造成的千萬級損失。長壽命則對應全年無休的運營場景,騰訊貴州AI數據中心采用的磷酸鐵鋰電池,通過算法優化將循環壽命提升至1.5萬次,滿足15年使用需求,較傳統方案降低40%全周期成本。
可并網能力更成為政策硬性要求。今年6月《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確,AI數據中心配套儲能需具備電網互動能力。華為數字能源為某頭部AI企業打造的方案,已實現“低谷儲電、高峰放電、緊急備電”三重功能,不僅保障數據中心安全,還能為電網提供調峰服務,獲得當地電力公司的輔助服務收益。
市場需求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訂單。據儲能行業媒體報道,2025年第三季度,AI數據中心儲能訂單同比增長210%,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均設立專門團隊對接AI客戶。某儲能企業負責人透露,服務AI場景的儲能系統毛利率較傳統場景高15個百分點,成為企業盈利增長的核心抓手。
從行業發展邏輯看,大儲與工商業儲能是“穩增長”的壓艙石,而AI數據中心儲能則是“快增長”的發動機。隨著AI算力需求的持續釋放,以及儲能技術的不斷適配,這一新增量中心將持續擴大領跑優勢,成為推動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