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行業深耕二十二載,中交三航局余姚梁周線高架項目總工李曉峰用一個個精品工程詮釋著“質量是工程生命線”的深刻內涵。他主導研發的折臂吊工裝突破空間限制,創新的大節段箱梁澆筑工藝攻克裂縫難題,帶領團隊斬獲“錢江杯”“國家鋼結構金獎”等多項殊榮。這位手握國家專利、勇攀技術高峰的工程專家,正以技術創新為筆,書寫著中國基建質量提升的新篇章。
扎根一線,礪刃強技淬煉硬核能力
2003年參加工作以來,李曉峰從技術部長到項目總工,始終扎根施工一線。在參與10個碼頭項目和2個圍海涂工程建設期間,他帶領團隊嚴把技術質量關,參建的大麥嶼3萬噸碼頭工程獲評“三航局優質工程”,樂清灣一期碼頭工程更是斬獲“錢江杯”和“中國交建優質工程獎”。他常說:“工程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每一毫米的誤差都可能埋下隱患。”正是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讓他所在的項目成為行業標桿。
李曉峰提到最具成就感的項目是臺州路澤太高架工程。作為公司首個鋼結構高架項目和交通部示范項目,面對經驗缺乏和技術挑戰,他利用專業經驗,推行網格化管理,確保質量控制,重點監控關鍵工序。在擔任總工期間,他推動工藝革新,將構件合格率提升至95%以上,其研發的新技術成功獲得國家專利。憑借出色表現,他被評為“2018年局優秀項目總工”。同事們評價他:“李總工總能在看似常規的工序中找到突破點。”
攻堅克難,創新工裝破解行業難題
在建筑行業的漫長征途中,李曉峰不僅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工程師,更是一位勇于挑戰未知、敢于突破極限的探險家。面對工程中的重重難關,他從不退縮,反而將其視為錘煉技藝、創新突破的寶貴機會。
在余姚梁周線高架項目的宏大畫卷中,李曉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兩大挑戰,它們如同兩座巍峨的山峰,橫亙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其一,是狹窄街區的吊裝困境。 傳統吊車在這片鋼鐵森林中顯得笨拙而無力,最小吊裝夾角45度的限制,讓許多地段成為了無法觸及的“禁區”。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難題,更是對團隊智慧與勇氣的極限考驗。這種情況激起了李曉峰不服輸的沖勁,他帶領團隊研發的折臂吊工裝,將最小吊裝夾角壓縮至25度,吊裝半徑延伸至18米,成功實現22噸梁板在9米高度的精準定位。
其二,是大節段箱梁早期裂縫的頑疾。 這道看似不起眼的裂縫,卻如同隱藏在暗處的猛獸,時刻威脅著工程的安全與質量。如何有效控制裂縫,成為了擺在李曉峰面前的一道必答題,也是他技術革新道路上的一塊重要試金石。李曉峰創造性地提出“雙控法”,一方面優化混凝土配合比,將粉煤灰摻量提升至25%,水膠比降至0.35;另一方面采用二次張拉工藝,在澆筑后3天施加30%預應力形成初始約束。“就像給混凝土‘穿塑身衣’。”李曉峰用通俗比喻解釋技術原理,“既要控制它‘發胖’(水化熱膨脹),又要及時‘束腰’(預應力約束)。”
薪火相繼,標準迭代傳承品質信仰
作為一名擁有二十二年工程實踐經驗的高級工程師,李曉峰深知技術人員的成長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能力,更需要正確的職業態度和方法。結合自身經歷,他對青年工程師提出四點建議: 責任心是立身之本。在工程建設中,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影響整體質量與安全。青年工程師要樹立“主人翁”意識,不推諉、不敷衍,主動承擔工作任務。無論是技術方案編制、現場管理,還是突發問題處理,都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去對待。他常說:“工程人的責任心,就是工程的‘保險繩’。”腳踏實地是成長基石。技術日新月異,但基礎永遠是根本。青年工程師要沉下心來,扎實掌握施工工藝、材料性能和行業規范,避免“眼高手低”。認真細致是質量保障。工程行業容不得“差不多”,1%的疏忽可能導致100%的失敗。青年工程師要養成嚴謹的工作習慣,從圖紙審核到工序驗收,每一環節都要反復核查。學習與溝通是進階之道。工程技術離不開傳承與創新。青年工程師要主動向經驗豐富的前輩請教,同時善于與團隊、業主、監理溝通,避免“閉門造車”。他提醒年輕人:“技術是死的,人是活的,學會借力才能走得更遠。”
站在余姚梁周線高架項目的施工現場,李曉峰望著如巨龍般延伸的橋體,目光堅定而深遠。二十二載春秋,從東海之濱的碼頭到浙東平原的高架,他始終以“毫米級”的精度丈量著工程質量的生命線。“每個工程都是留給城市的百年承諾”,這位優秀總工、高級工程師用專利技術和創新工藝,在鋼筋混凝土間鐫刻下當代建設者的責任與擔當。他這份對質量的執著,就像工地夜晚不熄的燈火,既照亮腳下的施工藍圖,更點燃著中國基建人永不止步的技術追求。在質量強國建設的征程上,李曉峰和他的團隊,仍在續寫著新的篇章。圖文:張澤隆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