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的《活力中國調研行》關注重慶。重慶最亮眼的產業是什么?從一組數據中可見答案。今年上半年,重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6%,其中汽車產業增加值增速達8.4%,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30.1%。更為突出的是,新能源汽車表現搶眼——今年上半年產量48.9萬輛,同比增長25%。記者在調研時發現,當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不僅僅是在產量上,還要讓這個本身就代表著“綠色”的產業變得更“綠”。如何做到的呢?先從一輛車的新設計說起。
此前的新能源汽車門環設計,普遍需要幾十個零件拼接完成。不僅工藝流程復雜,生產過程能耗還一直很高。
如果想要把這些焊縫都取消變成一個整體的門環,就要找到一種新的材料,既要輕薄又要抗壓,還要打破過去習慣的思路,重新設計。北京理工大學和長安汽車組成的科研團隊,每天都往各個企業的生產車間里跑,看不同車型的門環設計。
經過反復實驗,用無鍍層、抗氧化熱成形鋼材料可以實現將原來20多個零件的拼接減少到5個零件,能減重4公斤。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幾年,企業新能源汽車銷量穩步增長,但同時,他們也面臨著產業發展共同的難題:一輛新能源汽車在生產環節的能耗相對傳統燃油汽車要高不少,生產一輛同級別的電動汽車要比傳統燃油車多排放40%的碳,這其中主要是電池生產環節能耗較高。如何讓新能源汽車這個本身代表著“綠色”的產業變得更“綠色”?企業開始尋求每一個環節降碳的可能。
不僅僅是門環,現在一輛新車甚至從設計開始,就要考慮回收拆解的時候是否方便、利用率是不是更高。
一家老廠的創新突圍
播放視頻畫中畫想要讓新能源汽車這個綠色的產業變得更“綠色”,改變的不僅僅是新車的設計。記者在調研時發現,許多生產企業都在主動求變,也在綠色轉型中實現了自身的升級。
在這家新能源汽車的電驅工廠,眼前這個充滿科技感的產品叫作中央分布式電驅,它第一次實現了將原本安裝在汽車前后的兩個電機集成在一起。
更小的體積、更長的續航就意味著更少的能耗、更高的效率。為了這個產品的迭代,企業要重新在集成設計、電控、電機、傳動系統等方面重新研發。盡管,他們的上一代產品原本已經有了不錯的市場占有率。
主動求變,這是這家有著四十多年汽車產業生產經歷的老廠總結出的經驗。事實上,在2021年之前,這家企業主要以生產燃油車的變速器為主。而隨著新能源汽車已不再需要傳統變速器,他們意識到自己可能會面臨“拳頭產品無用武之地”的困境。企業從那時起開始綠色轉型,研制生產新能源汽車的電驅產品。
雖然已經是“大轉向”,但是真正進入到新能源汽車領域才知道,這只是綠色化的第一步。在這條生產線上,進行的是產品的“老化”檢測,高溫測試環境溫度要達到85攝氏度上下,并且全程要在高壓環境、時長最多會達到8小時。這與過去燃油車產品的檢測過程完全不同,企業沒想到,這一個環節竟然會產生巨大的能耗。
不僅如此,產線要更加數字化、電力使用要更加清潔、材料供應要更加可追溯,整個車間都要持續地改造。效率更高、更加綠色的產品和更加數字化的生產線也給企業帶來新的機遇。現在,他們開始研發能夠應用到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等新興領域的電驅產品。
一條汽車產業鏈上的綠色升級
播放視頻畫中畫正是一家家像這樣的企業創新升級,帶來了重慶汽車產業鏈的整體躍升。現在,重慶已經形成了以“鏈主”企業為軸心,輻射上千家企業協同轉型的發展路徑。
記者來到了長安汽車的研發中心,研發團隊正在驗證最新生產的高性能再生鋁合金,這個新材料將逐漸規模化應用到發動機、變速器、電驅等核心部件供應鏈上。
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長安汽車正帶動重慶市200多家企業共同實施供應鏈管理,推動供應商節能減排、綠色技術創新、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廢棄物和水耗,同時累計組織8000余人次圍繞綠色供應鏈管理、產品碳足跡管理、企業碳排放核算實操等研討和賦能培訓。
不僅是在生產環節的要求更加嚴格,現在在重慶,新能源汽車回收拆解產業也開始向規范化、規模化方向培育。全產業鏈的完善升級,讓重慶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如今變得更加綠色。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