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十四五”以來,陜西省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堅持“穩煤擴油增氣”并舉,堅決穩住能源生產基本盤,統籌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
煤炭產業方面,陜西省以保持省內煤炭產能接續、保障全國煤炭穩定供應為出發點,以陜北煤炭供應保障基地為抓手,持續優化產業布局,全力推進煤炭綠色開采、煤礦智能化建設。
全力保障煤炭穩定供應
“十四五”以來,陜西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部署要求,持續“建大關小”,煤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方面,通過煤礦整頓關閉、兼并重組和煤炭去產能,淘汰退出落后產能;另一方面,通過新建、產能核增、調整建設規模等方式,積極釋放優質產能。全省煤礦單井平均規模由2020年的189萬噸/年提高到2024年的245萬噸/年。
近年來,陜西省煤炭年產量穩居全國第三位,2024年煤炭產量7.8億噸,較2020年增加1億噸。陜西省認真組織簽訂年度電煤中長期合同,持續加強合同履約監管,完善煤炭儲備管理,積極建設調節靈活、保障有力的煤炭產供儲銷體系,連續多年外送煤炭量占總產量的六成以上。
“十四五”以來,陜西省以“減人、增安、提效”為目標,大力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已初步建成多種類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礦。
全國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設煤礦中,陜西省有15處入選,數量全國第一。截至目前,陜西省煤礦智能化開采能力達到6億噸/年以上,占生產煤礦產能的75%左右。
陜西省持續推進安全高效煤礦建設、智能化煤礦建設,擴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的覆蓋面,推廣應用人工智能識別技術、鉆錨一體化智能快掘系統、10米超大采高成套裝備等先進技術和裝備,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深入推進煤炭綠色開采
在煤礦瓦斯抽采利用方面,陜西省強化綜合治理,堅持能抽盡抽、可用盡用、以抽保安、以用減排,通過瓦斯發電、蓄熱氧化等多途徑不斷提高瓦斯綜合利用水平。陜煤集團黃陵礦業公司一號煤礦等利用高濃度瓦斯發電,瓦斯利用率持續保持在50%以上;大佛寺煤礦等通過瓦斯發電、蓄熱氧化、民用供給等方式,推動礦區實現瓦斯“零排放”和區域供熱“零碳化”;入選全國首批示范項目的王峰煤礦瓦斯梯級高效利用項目正在有序推進。
在煤矸石綜合利用方面,陜西省持續推進煤礦固廢多用途綜合利用,山東能源淄礦集團亭南煤礦等成功試點應用煤矸石井下充填,全部消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煤矸石;榆林、延安、渭南、咸陽等地相繼建成多處煤矸石建材項目,實現了煤矸石變廢為寶、就地消納。
在地下水保護方面,陜西省建立省級部門煤炭開采區地下水保護聯席會議機制,制定相關工作方案,推進有關煤礦試點,盡最大可能降低和消除煤炭開采對地下水的影響。陜西省積極開展生態脆弱區“保水采煤”研究探索,率先在榆林市部分中小煤礦開展以“條帶”開采為主的“保水采煤”試驗,在陜西榆林能源集團郭家灘煤礦劃定區域內開展以矸石充填、頂板離層注漿為主要內容的“保水采煤”先期試驗示范。同時,加快榆林地區煤炭開發對地下水環境影響及保護措施研究,以指導合理優化煤炭礦區布局、規模和時序。
大力提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
陜西省24處千萬噸級及以上煤礦全部分布在陜北地區,智能化建設、技術設備創新能力居于行業領先地位。
在實施高水平煤炭產能建設的同時,陜西省積極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構建榆神工業區、榆橫工業園區等煤炭產業循環經濟園區,持續打造陜北國家級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推動煤炭、火電、煤化工、新能源融合發展。
陜西省充分發揮煤炭資源優勢,推進榆林國家級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建設,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以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煤油氣綜合利用為重點,陜西省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切實提高煤炭作為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
“十四五”以來,陜西省建成世界首套萬噸級煤基可降解材料項目等,開工建設陜煤榆林化學煤炭分質清潔高效利用二期項目等,煤制烯烴、乙二醇產能位居全國前列,煤制甲醇—烯烴及下游、煤制乙二醇、煤基高端化工品等現代煤化工產業鏈不斷完善,集群化發展態勢基本顯現。
陜西省積極推動煤電行業實施節能降碳改造、供熱改造和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十四五”以來,陜西省逐年下達改造升級年度計劃,前4年累計完成“三改聯動”改造任務2683萬千瓦,今年計劃完成“三改聯動”改造任務1139萬千瓦,進一步提高機組低碳高效靈活性水平及清潔供熱能力等。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