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座柔直換流站、1227公里線路,一場跨越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的電力柔性互聯工程正式拉開帷幕,中國電網的傳統運行邏輯正在被顛覆。
近日,國家發改委一次性核準批復渝黔、湘粵、湘黔、閩贛、皖鄂等五項電力靈活互濟工程,總投資高達244億元。這批工程將在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之間新建5座300萬千瓦柔性直流背靠背換流站,建設500千伏接入系統線路1227公里,計劃于2027年迎峰度夏前投產。
兩大電網巨頭首次在柔性直流領域深度合作,標志著中國電網建設正式進入“柔互濟”時代。
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此次聯手,突破了傳統電網經營的區域界限。五項柔性直流工程中,渝黔、湘粵工程由國家電網牽頭,湘黔工程由南方電網牽頭,閩贛、皖鄂工程則在國家電網經營區內建設。
這種跨區域協作模式在中國電網建設史上尚屬首次。兩大電網公司共同出資244億元,其中國家電網承擔184億元,南方電網出資60億元,展現了電網巨頭在能源轉型大局下的戰略協同。
2025年11月,兩大電網公司董事長共同為跨經營區直流輸電工程合資公司籌備組揭牌,從組織架構上保障了工程順利推進。
柔性直流背靠背技術成為連接兩大電網體系的關鍵橋梁。該技術猶如電力系統中的“智能立交橋”,能夠實現不同頻率、相位電網之間的靈活互聯。
工程全部投運后,在極端天氣情況下,可分別增加300萬千瓦、共計1500萬千瓦省間雙向送電能力,極大提升電網的應急保障水平。
這批柔直工程的核心使命是打破省間電力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以湖南和貴州為例,兩省電網雖已聯網,但因技術限制,電力互濟能力嚴重不足。
湘黔柔直工程投運后,雙向輸送能力將從240萬千瓦提升至300萬千瓦,且可實現日內多次反向送電。
這種靈活性正好契合了新能源時代的需求。2024年,湖南夏季晚峰比貴州高980萬千瓦,而貴州冬季早峰比湖南高620萬千瓦。時空差異從負擔變成了資源。
在閩贛通道,這項技術實現了新能源消納的“軟著陸”,不僅能將福建富余海上風電送往江西,還能通過江西晚峰返送光伏,讓福建年減少棄風電量18億千瓦時,江西購電成本下降0.8分/千瓦時。
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此次大手筆投資柔直工程,反映了電網投資重點的明顯轉變。2025年,國家電網計劃投資首次突破6500億元,南方電網安排投資1750億元,均創歷史新高。
特高壓與配電網成為投資重點。中金公司(34.890, 0.00, 0.00%)研報預計,2025年有望核準“四直四交”特高壓項目,投資金額有望達到1120億元,同比增速約34%。
配電網領域,國家電網規劃“十四五”期間配電網建設投資超1.2萬億元,占電網建設總投資的60%以上。南方電網則計劃到2027年基本實現配電網柔性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這標志著電網投資重點正在從“主干網”向“全網協同”轉變。
巨額投資背后是電網企業盈利能力的改善。隨著用電量增長,近年來兩家電網公司的ROE呈現逐年提升狀態,資產負債率逐漸下降,疊加2024年核定第三輪監管周期輸配電價進一步理順電價機制,為持續投資能力奠定基礎。
電網投資的大幅增長正在整個產業鏈產生實質性影響。多家設備制造企業已經從中受益,訂單飽滿,業績可觀。
中國西電(8.270, -0.15, -1.78%)2024年特高壓方面合計中標國網約22.93億元采購項目。平高電氣(16.250, -0.18, -1.10%)在今年5月披露,公司及子公司為國家電網多批采購項目中標單位,中標金額約17.51億元,占2024年營業收入的14.12%。
思源電氣(141.000, -2.70, -1.88%)則啟動了擴產計劃,投資3億元用于高壓智能組合電器生產基地建設,以滿足未來交付的產能需求。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全球電力大周期開啟端倪初現,再電氣化與新型電力系統發展是一個長期、可持續的過程,電網設備行業景氣度或可持續至2030年。
在重慶與貴州的交界處,渝黔柔直換流站的選址工作已經啟動。兩年后的夏季用電高峰,這座換流站將承擔起兩地電力互濟的重任。
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的這次聯手,不只是技術的突破,更是電網運營理念的革新。五座柔直換流站將成為連接不同區域電網的樞紐,悄然改變著電力資源的流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