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深化國企改革、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的戰略背景下,構建科學高效的監督體系已成為國企防范風險、踐行使命的關鍵支撐。國資央企作為權力、資金、資源“三集”領域,當前,國企腐敗呈現“靠企吃企”隱蔽化、風腐交織復雜化、利益輸送鏈條化等新趨勢,傳統監督模式已難以適配企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唯有以創新為驅動,打造多維融合的現代化監督體系,才能將監督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為企業在改革攻堅中行穩致遠筑牢安全屏障。
把握趨勢才能明確方向,順應變革方可精準發力。監督體系建設需緊密對接政策導向、行業變革與企業需求,確保建設路徑不偏航、見實效。從政策層面看,黨中央先后出臺多項國企監督政策,強調將全面從嚴治黨貫穿經營管理全過程,要求國企強化監督、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監督工作劃定了政治紅線與責任底線;從行業層面看,電力行業正經歷深刻轉型,市場競爭壓力下的違規風險加劇,業務多元化導致的監督管理漏洞,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潛在風險增多,對監督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從企業層面看,現有監督體系存在協同不足、手段滯后等問題,與行業先進水平存在差距,亟須升級優化。
作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主力軍,企業需以政策要求為“指引”,深刻理解監督體系建設的政治意義,厘清“為何要建”的核心邏輯;以行業變革為“契機”,全面分析新能源、數字化帶來的風險挑戰,明確“該建什么”的重點任務;以企業痛點為“靶心”,將外部要求與內部需求結合,制定切實可行的建設方案,避免盲目跟風,確保監督體系與國家戰略同頻、與行業趨勢同步、與企業發展同向。
直面問題才能突破瓶頸,找準癥結方可靶向施策。當前企業雖已構建紀檢、審計、風控、合規等多部門參與的監督框架,但在實踐中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短板。
從協同效能看,政治監督與業務監督“脫節”明顯,前者側重定性要求,后者聚焦定量指標,缺乏統一評價標準與協同流程,監督力量分散,難以形成合力;從全鏈覆蓋看,監督重心多集中于事后審計,對決策環節的風險評估不深入、執行環節的動態跟蹤不到位、反饋環節的整改實效不突出,全流程存在“斷點”;從技術應用看,企業內部數據分散于各部門系統,格式不統一、更新不同步,監督仍依賴人工核查、Excel統計等傳統方式,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滯后,效率與精準度不足;從成果轉化看,監督發現的問題、形成的結論共享不充分,未能有效應用于決策優化、制度完善與干部考核,監督價值未充分釋放,唯有精準定位這些短板,才能為監督體系升級找到突破口。
監督體系建設是系統工程,需圍繞“政治引領、業務穿透、數字賦能、協同聯動”四大核心,推動監督模式從分散化向一體化、傳統化向智能化轉變。
以政治引領把準監督方向。將政治監督融入業務全流程,確保監督工作始終堅守政治立場。建立“政治要求—業務指標”雙向轉化機制,將“兩個維護”“國之大者”“雙碳”目標等政治要求,拆解為項目審批、能源保供等具體業務的監督指標;在“三重一大”決策、干部選拔任用等關鍵環節,嵌入政治合規審查流程,制定“業務監督政治對標清單”,確保每項業務都符合政治要求。同時,細化“三重一大”決策監督要點,從決策前的政治合規審查、決策中的程序規范監督到決策后的執行效果跟蹤,明確檢查標準,筑牢政治監督“防線”。
以業務穿透筑牢監督根基。聚焦企業核心業務,構建“投資、建設、運營”全周期監督模型,實現風險精準防控。投資階段突出“合規、科學、風險”三大核心,建立“三查三審”機制,審查項目政策適配性、收益預測科學性與風險應對可行性,同步制定投資負面清單,從源頭規避不良投資;建設階段緊盯“進度、質量、資金”三個關鍵,通過數字化手段跟蹤里程碑節點,建立質量監督臺賬,實時監控資金撥付與工程進度匹配度,杜絕“資金挪用”“進度滯后”問題;運營階段聚焦“安全、效率、合規”三項重點,構建指標監控體系,定期開展合規檢查,及時排查安全隱患與效率短板,確保業務合規高效運行。
以數字賦能提升監督效能。打破數據壁壘,打造智能化監督平臺,推動監督手段迭代升級。構建數據整合模塊,對接內部紀檢、法務、采購、財務、項目管理等系統,接入外部政策、市場等數據,形成統一規范的監督數據資源池;開發風險預警模塊,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算法,構建投資風險、廉潔風險、數據安全風險等場景化識別模型,實現異常情況自動預警、風險原因智能分析;搭建協同管理模塊,支持跨部門線上發起、分配、跟蹤監督任務,實時共享進展;增設移動監督模塊,通過手機APP、微信小程序,實現現場監督、證據上傳、預警查看隨時隨地開展,暢通信息反饋和問題線索移交渠道,提升監督靈活性與時效性。
以協同聯動凝聚監督合力。建立多部門協同機制,優化監督資源配置,提升整體效能。明確各監督主體職責,紀檢聚焦政治監督執紀問責,審計側重經濟監督與問題核查,風控專注風險預警與應對,合規負責合規監督與制度建設,避免職責交叉或監督空白。構建多層級協同流程,日常監督實行月度會商與信息共享,專項監督成立跨部門聯合工作組,應急監督建立48小時快速響應機制,確保突發風險及時處置。完善成果應用機制,將監督報告、問題清單、整改情況納入共享平臺,每季度開展綜合分析,將成果應用于決策優化、干部考核與制度修訂,形成“監督—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環。
監督體系建設非一日之功,需以長效思維推進,確保持續發揮作用。企業處于戰略轉型關鍵期,需將監督體系建設提升至戰略高度,以釘釘子精神狠抓落實。要樹立長期思維,認識到監督體系優化是動態過程,需根據政策調整、行業變革、業務拓展持續完善,避免急功近利;要推動全員參與,將監督理念融入決策、執行、整改各環節,讓每個部門、每位員工都成為監督體系的參與者與踐行者;要聚焦價值轉化,以監督體系升級推動業務流程優化、風險精準防控,將監督效能轉化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作者:水處理事業部 紀委書記、工會主席 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