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煤炭行業正處在破局求變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加速推進,風光水電等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效應持續凸顯,一定程度上擠壓煤炭市場空間。另一方面,煤炭行業“內卷式”競爭仍存,部分煤炭企業“以量補價”,創新動能不足。
在保供穩價與轉型突破任務并重的關鍵節點,煤炭行業如何優化提效?近日舉辦的中國煤炭經濟30人論壇(CCEF-30)第三十四次專家研討會上,與會代表凝聚共識、分享灼見。
“煤炭行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將會從總量擴張轉向彈性調控,從粗放開采轉向創新驅動,從單一能源供應轉向多能互補保障。”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黨委委員、副秘書長張宏表示。
健全價格機制,保障市場穩定運行
回顧我國煤炭行業發展歷程,張宏指出,自2000年以來,我國煤炭市場經歷了高速增長、深度調整、企穩回升、劇烈波動四輪行情:2000年至2010年隨經濟擴張量價齊升,2011年至2015年陷入全行業虧損,2016年至2020年企穩,2021年至今又因多重因素陷入劇烈波動。
張宏認為,2012年起逐步實施的電煤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定價機制,為電煤價格穩定和行業平穩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但近年來,部分地方和企業“保供緊張時擴大長協比例、市場寬松時縮減比例”的短期行為,加劇了煤價大幅波動情況。
“這種波動會打亂企業的生產計劃,加劇市場無序競爭。”張宏說,穩定價格不能僅局限于煤電領域,還要在煤焦鋼、煤化工等產業建立長協機制,保障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穩定運行。
業內人士指出,作為全球最大的煤炭進口國,我國每年煤炭進口量約5億噸,占全球煤炭貿易量的近40%,但龐大的采購規模并未轉化為相應的議價權,反而長期陷入“國際高價買入、國內低價消化”的被動循環。
河南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原常務副總經理宋錄生認為,可以參考我國鐵礦石集中采購的相關經驗,探索由行業協會牽頭或龍頭企業帶動,組建煤炭進口領域的協同機制或聯盟,嘗試推動統一采購、統一談判,避免內部競爭;探索人民幣結算模式,減少匯率波動對采購成本的影響,讓進口煤成為穩定國內市場的“緩沖器”。
錨定高質量發展,共謀新增長賽道
“要千方百計從我們的腳下尋找新的增長空間和新的增長賽道。”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原司長李福龍說,煤炭行業需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工作流程再造和生產方式轉變。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校長汪文生直言,當前行業的“內卷”仍停留在“量的簡單競爭”,而真正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在“質上卷”。
華電煤業集團黨委副書記劉書德表示,煤炭行業長期存在“價高時多產創收、價低時以量補價”的思維定式。這恰恰加劇了市場供需失衡與行業內耗。而要實現長遠健康發展,必須踐行“向上卷、向外卷、向前卷”的三維轉型邏輯。“向上卷”聚焦生產端提質,是要從“挖得多、挖得快”轉向“挖得好”,通過智能化、綠色化提升每一噸煤炭的科技含量;“向外卷”著眼產業鏈延伸,要打破單一煤炭生產的產業邊界,拓展“煤電路港航化工”一體化布局;“向前卷”則瞄準綠色轉型目標,推動“黑色產業”向“綠色產業”跨越,充分利用礦區資源發展風光電項目,實現生態修復與能源生產的協同推進,筑牢行業高質量發展根基。
煤炭產業布局優化同樣至關重要。新疆作為未來我國煤炭核心增產區,其發展模式成為專家關注的焦點。數據顯示,2024年,新疆煤炭產量首次突破5億噸,達5.4億噸。2025年,新疆煤炭產量預計同比增加2000多萬噸。“運距長、成本高”的現實難題,阻礙著新疆煤炭產業的長遠發展。
煤炭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經理付兆輝表示,應統籌研究新疆煤炭的最優利用路徑,對原煤外運、煤電外送、煤制油氣等多種利用模式的經濟性進行科學論證,并結合國家宏觀產業布局,合理規劃新疆煤炭開采與消納規模,讓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市場優勢。
多能融合發展,守牢能源安全底線
“能源革命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緊密相連,新能源的高質量發展需以傳統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為基礎,而煤炭行業的轉型也離不開新能源技術的賦能。”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原副所長張有生說。
“十五五”期間,我國煤炭消費總量將進入峰值平臺期。“燃煤發電仍然承擔著全國55%的發電量、70%的頂峰能力和近80%的電網調峰能力。尤其是在極端氣候與國際能源市場波動的大環境下,煤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張宏說。
煤炭與新能源如何實現高效融合?付兆輝表示,推動煤炭與新能源耦合發展的技術也是新質生產力,“零碳礦山”正是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典型場景。他進一步解釋,“零碳礦山”就是以“源網荷儲”一體化為核心路徑,系統性挖掘礦區資源潛力,利用塌陷土地、屋頂空間發展光伏發電,推廣綠電直供以降低對外部傳統電力的依賴;高效利用高低濃度瓦斯及礦井水余熱余壓等資源,補充微網電力供應;搭配電化學儲能、綠電制氫技術,提升能源存儲與轉化效率;將煤炭開采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結合,實現低碳轉型。
中國煤科重慶設計研究院副總經理馬驍介紹,該研究院在穩固傳統煤炭設計業務基礎上,深化與低空產業、機器人產業、人工智能產業的跨界合作,將多領域技術成果賦能光伏、風電等新能源業務,形成“煤炭技術+新興產業+新能源”的協同發展模式。
馬驍說,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不應局限于單一領域的延伸,而是要通過技術跨界、產業聯動,將產業鏈做得更深、更長、更寬,為煤炭行業在新型能源體系中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