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風電產業鏈的盈利格局,頗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意味。
「風芒能源」根據公開信息統計,截至目前,風電全業鏈71家上市公司已披露2025年三季度財報。其中包括34家上游開發企業、7家整機商、30家零部件企業。
整體來看,風電上下游業績漲跌異位。曾經承接降價壓力,在2024年業績承壓最明顯、凈利潤普遍下滑的風電上游部件企業,一掃陰霾,在景氣的裝機行情中開啟新一輪業績上漲的小黃金期。
曾經毛利空間最大的開發環節,受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落地、電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等多重因素交織影響,企業業績步入震蕩調整期。在納入統計的30家企業中,17家凈利潤同比出現下滑。
中游整機商業績表現則更為復雜,盡管2025年,風電“反內卷”初見成效,風電整機中標價普遍回升。然而,受前期低價訂單滯后影響,整機商業績表現分化。
下面將按產業鏈各環節詳細分析今年前三季度風電產業鏈業績情況:
上游:開啟業績高速增長黃金期
交付大年疊加136號文下的一輪政策小搶裝,2025年風電裝機行情高漲。2025年前三季度,國內風電新增并網容量61.09GW,同比增長91.38%。其中陸上風電裝機達57.59GW,海上風電裝機3.5GW。
伴隨2025年風電裝機需求的集中釋放,風電上游企業扭轉此前頹勢,開啟新一輪業績高速增長的黃金期。
在納入統計的34家企業中,27家企業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長。其中,凈利潤增幅超過100%的企業達13家,天能重工、新強聯的凈利潤增幅甚至達到1359.03%、1939.5%。
對于業績快速增長,多家企業將其歸因于旺盛的市場需求及快速的市場交付。
海力風電表示,海上風電樁基需求爆發,銷售規模增加,使其營收和凈利均實現翻倍式增長。前三季度,其實現營收36.71億元,同比增長246.01%;凈利3.467億元,同比增長299.36%。
東吳證劵認為,新強聯業績的異常增速受益于主軸軸承等高附加值產品放量疊加整體交付節奏加快,公司收入與利潤端持續改善。
恒潤股份指出,公司風電板塊業務的回暖、風電大兆瓦法蘭、軸承等新產品的產能釋放與量產爬坡以及算力板塊業務業績貢獻提升等,導致公司營業收入增長并實現扭虧為盈。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在高景氣行情下,風電上游零部件企業收入普遍增長,然而,從毛利率變動來看,企業盈利修復參差。在納入統計的34家企業中,半數企業(18家)毛利增長,半數企業(16家)毛利率下滑。
除受益于國內行業高景氣行情外,大金重工海外市場布局同樣成效顯著。據其披露,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214.63%,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同比增長173.60%,出口收入占風電裝備產品總收入近八成;第三季度公司實現凈利潤3.41億元,同比增長215.12%,環比增長7.98%,繼第一、第二季度后,再度刷新歷史高點,凈利率、毛利率持續提升,分別達19.42%和35.91%。

同樣高景氣的市場行情下,相比上游,中游整機制造企業業績情況要復雜的多。
在集中交付的行情下,風電整機企業營收普遍增長。納入統計的7家整機企業營收均實現正增長,增幅區間為16.03%~59.36%。
然而,盡管收入普遍增長,但盈利卻分化顯著。7家整機商中,僅東方電氣及金風科技維持凈利潤增勢,分別同比增長13.02%、44.21%;剩余5家整機商凈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降幅最高可達1931.02%。
企業毛利同步承壓。從綜合毛利率變動來看,7家整機企業中,僅東方電氣及明陽智能微增不足1%,剩余5家企業毛利率繼續下滑,降幅區間1.12%~20.48%。

2024年,在大型化行至高潮,價格戰戰至巔峰的階段,機組價格一度卷至貼地飛行。陸上主流機型6.25MW~7.15MW機組多次出現低于千元的“地板成交價”,最低中標價跌至960元/千瓦。
好在2025年,風電“反內卷”已初見成效。據CWEA統計,2025年上半年,風電整機中標價普遍回升。
通過對市場上幾款主流機型的不完全統計,按不含塔筒的中標價來看,5MW機組最低中標價從2024年的1157元/kW升至1700元/kW左右;
5MW~6.25MW機組最低中標價由1135元/kW升至1400元/kW左右;
市場占有率最高的6.25MW~7.15MW機組,2024年的最低中標價為960元/kW,且多次出現千元低價,而2025上半年的最低中標價達到了1439元/kW;
7.15MW~7.7MW機組的最低中標價由1000元/kW上漲至1350元/千瓦以上。
按交付節奏判斷,市場普遍認為風電整機商的盈利能力有望在2026年得到修復。國金證券(9.410, 0.00, 0.00%)分析指出,考慮到2024年風機招標規模達164GW且風機價格上漲從第四季度開始,漲價帶來的盈利彈性有望在2026年集中釋放。
下游:市場化之下,業績震蕩調整
2025年三季度風電產業鏈下游開發商企業呈現營收和凈利分化、毛利率漲跌互現的特點。
在納入統計的30家風電開發企業中,電源結構較為豐富的華能國際實現營收最多,為1730億元,同比降低6.19%;其次為國電電力,實現營收1252億元,同比下降6.47%;大唐發電實現營收893.4億元,同比下降1.82%。
國盛證券認為,華能國際業績增長主要系燃料成本降低與新能源擴張帶動。公司作為全國電力龍頭優勢突出,煤電利潤持續改善,新能源轉型成長空間廣闊。
大唐發電也在公告中明確表示,燃料價格同比下降與上網電量增長的雙重利好,共同推動了利潤提升。
從凈利看,前三季度,風電產業鏈下游開發企業的凈利潤表現呈現明顯分化,部分企業實現增長,也有企業出現下滑,整體波動特征較為顯著。
詳細來看,30家企業中,13家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長,其中,京能電力增幅超100%。對此,京能電力表示,公司三季度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為報告期內綜合標煤單價同比降低、新能源收入同比增加。其余17家凈利同比出現下滑,降幅區間波動十分明顯,下降區間為0.92%-149.4%。
風電開發商業績的下滑,離不開136號文的政策調整與新能源裝機規模快速擴大這兩大因素。
一方面,136號文推動新能源項目全面進入電力市場交易,取消保障性電價,導致風電、光伏上網電價市場化競爭加劇,部分區域甚至出現 “負電價” 現象,直接壓縮了開發企業的盈利空間。
另一方面,新能源裝機規模的大幅擴大,使得市場供需關系發生變化,項目間競爭更為激烈,同時配套的電網消納、調峰成本也隨之上升,進一步對開發企業的業績造成了沖擊。
龍源電力指出,受136號文推動新能源全面入市影響,風電平均上網電價同比下降3.76%,光伏電價降幅達11.9%。同時,部分區域風電利用小時數同比減少95小時,疊加火電資產剝離導致營收缺口,直接造成凈利潤同比下滑21.02%。公司明確表示將“優化投資決策模型,納入機制電價、現貨交易等分析,提升項目抗電價波動能力”。
節能風電指出,業績變動主要原因為主要系本報告期、年初至報告期末平均電價下降以及部分區域棄風限電電量損失增加。
三峽能源表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利潤總額較上年同期(調整后) 下降21.49%,主要原因:一是受電源分布和各地區消納情況綜合影響,發電平均利用小時數同比下降;二是上網電量結構變化和市場化交易電量比重上升,綜合平均電價同比下降;三是隨著并網項目陸續投產,折舊及運營成本隨在建工程轉固同比增加,營業成本同比增長17%。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