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邁向“十五五”,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速推進,如何通過源網荷儲深度協同,進一步推動電力行業零碳轉型?
11月19日,在電力行業清潔低碳轉型觀察研討會上,與會嘉賓聚焦煤電清潔化發展、新能源供給比例提升所帶來的挑戰,為電力行業清潔低碳轉型攻堅克難、領航定向。
過去10年,能源電力行業始終站在污染防治與大氣治理的前沿陣地上,以實打實的成效實現了空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雙下降,走出了極具中國特色的綠色轉型之路。
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統計顯示,2024年,我國能源消費年度增量為10年內較高值,達到59.6億噸標準煤,年度增量2.5億噸標準煤,但煤炭消費量占比低至53.2%,實現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數值,顯示出能源消費結構低碳轉型趨勢延續。
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電聯”)數據,2024年,全國火電二氧化硫和煙塵的排放量均較2014年下降了90%以上,氮氧化物降幅接近90%。這當中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減污降碳效果的提升并非來自于火電業務的收縮。
過去10年,我國火電裝機量和發電量雙雙上升了50%。不過,在供電標準煤耗方面,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廠從2014年的318克/千瓦時降至302.4克/千瓦時,意味著2024年火電每發1千瓦時電都比2014年少消耗15克標準煤。
煤耗下降,相應的碳排放強度也持續下行。隨著一系列先進技術標準體系推廣應用,2024年,我國火電廠單位發電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844克/千瓦時降至823克/千瓦時,火電領域治污攻堅成效斐然。
傳統煤電愈加清潔,可再生能源發展也不斷實現新的突破。
當前,我國已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10年里,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裝機總量增長超10倍,2024年裝機規模突破14億千瓦,超過煤電裝機總量,提前6年實現氣候雄心大會上的承諾目標。
從發電量看,2024年風電、光伏、水電較2014年增超160%,風電、光伏發電量增超900%,傳統火電在總發電量中的占比不斷下滑,去年占到6成左右。新增發電量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超8成,已成為我國發電量增量的絕對主體。
“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穩步攀升,為改善全國空氣質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可再生能源發電分會副會長劉映華表示。
全聯新能源商會低碳減排專委會副秘書長王社平指出,電力行業始終是污染防治和氣候治理的核心領域。“通過脫硫脫硝除塵改造、煤電超低排放升級、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并網等舉措,電力行業在空氣污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控制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為全國空氣質量改善和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了中國力量。”
盡管電力行業的綠色發展已取得一系列成績,但面對新能源裝機規模持續擴大、煤電角色定位轉型升級,深化新型電力系統變革,推動電力行業向著更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演進,仍是當下需深入探討的重大課題。
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涌認為,未來,火電發展應向著提高效率與靈活性的方向不斷邁進。
中電聯首席專家陳宗法同樣表示,不能將煤電作為“客廳里的舊沙發”一味“搬出去”,而應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抓住機遇,推進新一代煤電升級行動。
“煤電現階段仍是我國能源保供的‘頂梁柱、壓艙石’,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最重要的調節電源,也是我國民生采暖和工業用熱最經濟可靠的熱力供應主體。”陳宗法強調。
據中電聯研判,今年,煤電預計將實現全年裝機12.7億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比重從2020年的49.0%降至32.6%,但仍將提供全國50%以上的發電量、70%的頂峰能力、近80%的調節能力,以及80%的供熱能力。
在此背景下,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要聚焦“高效調節、清潔降碳”,著力提升煤電深度調峰、快速爬坡的靈活調節能力,以及清潔低碳的發電能力,充分發揮其“促消納、保供應、穩系統”的“多能型選手”作用,以持續高質量服務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此外,與會嘉賓共同指出,要以更大力度發展非化石能源,實現到“十五五”末新增用電需求絕大部分由新增清潔能源發電量滿足,提速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進程,確保綠電發得出、電網接得住、終端用得好。同時,加快產業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擴充“含綠量”。
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空氣質量項目總監張偉豪透露,根據我國今年9月提交的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的比重要達到3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總量要實現36億千瓦,較上一輪2030年目標有了實質性提升。
“結合當下進展,這要求在未來10年,我們的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平均每年要增長約1個百分點,風光發電裝機總量平均每年要增長2億千瓦,才能實現新一輪目標。”張偉豪稱。
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所能源戰略研究室主任閆曉卿表示,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推動新型能源體系、新型電力系統、新型電網在系統結構和供需格局等方面同步演化,通過多能源品種、多消費形態的融合挖掘效率效益空間,探索低碳發展路徑。
“下一步,‘三新’將逐步從‘建設目標’成長為‘國家發展戰略工具’,作為社會智慧低碳升級的基礎設施底座,帶動全社會綠色轉型。”閆曉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