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科常州研究院副總經理陳曉晶、礦用化技術線電機防爆技術主管張健強,匯川技術傳動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章正昌、匯川智鼎總經理張兆宇、匯川智鼎技術經理王亮、匯川技術重工裝備BU總經理蔣靖偉共同為新品發布剪彩。

(圖:全球首款220kg礦用防爆六關節工業機械臂發布現場)
四大行業難題,一次攻克
當前礦山智能化面臨核心瓶頸:井下高危區域的重型作業仍高度依賴人工,危險、低效且不可控。惡劣環境帶來設備運維成本高、執行精度差、零部件壽命不可控、系統效率低、集成難度高、響應滯后等難題,構成井下裝備智能化最后一公里難以逾越的壁壘。眼下行業雖具備智能“大腦”和“神經網絡”,卻仍缺能在極端環境下可靠精準執行重型任務的“鋼鐵臂膀”。220 kg礦用防爆六關節工業機械臂的發布,一舉擊穿安全與效率的井下邊界,為行業破局。
01. 突破力量邊界
220kg是目前煤礦礦用防爆機器人領域的頂尖水平,是真正能扛重擔的“大力士”。首創“全電驅+隔爆兼澆封”專利設計,將伺服驅動、編碼器、關節電機全部納入隔爆腔體,防爆等級達ExdbIMb,重復定位精度±0.05mm,與地面工業自動化同級。
02. 突破靈巧邊界
六關節仿生結構,像人臂一樣靈活,可在狹窄井巷游刃有余。航空級超高功率密度伺服電機,使關節重量降低50%、體積縮小30%,真正做到“舉重若輕”。
03. 突破智能邊界
集“慧眼+小腦+大腦”于一體,實現精準感知與智能控制全鏈路閉環。視覺、力覺多模態融合,配合自研力控算法,可完成智能噴漿、柔順搬運等自適應作業,是真正能自主作業的“具身智能體”。
04. 突破融合邊界
機械臂與5G網絡、數字孿生平臺無縫對接,成為“透明礦山”的核心基石。同步發布的InoRobotLab、InoRobotSim、EX機電一體化數字孿生仿真平臺,形成編程-仿真-運維完整閉環,可縮短裝備開發周期30%,提升系統穩定性20%。
三大工藝場景,一次打通
01.智能噴漿
視覺+力控協同掃描巷道,智能規劃噴漿路徑;實時感知噴槍與巖面距離及反力,自動調整姿態,精準力控將回彈率由30%降至15%以下,年節省混凝土成本約20萬元;噴射厚度誤差≤±15mm,支護強度均勻度提升35%。

02. 3D打印密閉墻
六關節高自由度復現人工砌筑復雜動作,打印頭恒壓接觸,墻體平整度≤10mm,施工效率提升60%,工期縮短一半,一次性驗收合格率100%。

03. AI視覺選矸
矸石識別率98%,顯著提升煤質并降低外運成本。AI視覺碰撞識別功能使其能在密集的設備群中安全作業,不會與皮帶機、支架發生碰撞;力控防護則能柔性抓取矸石,防止力度過大損壞設備或抓碎煤炭,實現高效、精準、程序化的24小時無人選矸作業。

機械臂集成的氣體、視覺等傳感器同步將環境數據(瓦斯濃度、巷道變形)接入礦井AI大數據平臺,提升工作面災害預警精度,成為礦山智能感知網絡的關鍵節點。

(圖:中國煤科常州研究院副總經理 陳曉晶)
中國煤科常州研究院副總經理陳曉晶回顧:“常州研究院主導制定了多項礦用防爆國家及行業標準,此次與匯川技術合作,旨在把五十余年的防爆經驗轉化為開放生態,讓高危作業逐步搬回地面控制中心。”

(圖:匯川技術傳動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 章正昌)
匯川技術傳動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章正昌表示:“依托中國煤科常州研究院在防爆領域的深厚積淀,疊加匯川二十余年伺服電機及光機電液氣全棧自研平臺,我們首次在井下場景實現重載、防爆、精密三大指標兼得。后續將把這些能力礦用化、譜系化,為行業智能化提供可持續的技術底座。”
借本次聯合發布契機,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礦山裝備國產化、智能化等領域深化合作。中國煤科常州研究院副總經理陳曉晶、匯川智鼎總經理張兆宇代表雙方簽字。

(圖:中國煤科常州研究院與匯川技術戰略簽約現場)
220kg礦用防爆六關節工業機械臂的發布,不僅解決了井下重載、高危作業痛點,也為智能礦山的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擴展的工程樣本,標志我們向“井下智能作業破界者”角色邁出了關鍵一步。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