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發電并網比例的迅速提高使儲能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以歐盟為例,隨著新能源發電占比達到28.5%,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電價波動與“負電價”問題;棄風棄光現象頻發;系統慣量與頻率質量承壓;配電網承載能力不足等。這些問題的共性根因有:時間錯配;空間錯配;同步機組退出現象與系統慣量供給缺口;市場與規制配套不到位等。據ENTSO-E 測算,在歐盟層面,如果到2030 年前額外配置約56GW 儲能,可將系統棄風棄光減少約30TWh/年,年度系統成本降低80 億歐元,每年減少約1900 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電力系統的儲能配套建設分為兩個階段。1.新能源發電量占比超過20%,越過電力系統的最大負荷水平,傳統能源讓路已無法徹底解決問題,需要配置儲能系統;2.當新能源發電逐漸成為主體電源,占比超過50%,長時儲能將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多地儲能市場機制及盈利模式趨于成熟,山東最早構建儲能現貨市場,其他地區的儲能并網各有特色。在山東,獨立儲能、虛擬電廠等新主體擁有市場參與及結算渠道,電價價差信號更及時、可兌現;能量套利服務、容量補償等多元服務收益可疊加、能落地。廣東價差高,但更依賴多元化疊加。江蘇市場化提速,但分時價差有所下調。浙江出現負價、規則放開,但價格傳導仍處于磨合期。內蒙、新疆、甘肅、河北等地資源端低價與容量補償探索并存。
儲能行業的景氣度仍將維持上行通道。首先,儲能的結構性需求確立。其次,儲能的經濟性加速兌現。最后,上半年一大波國內儲能相關上市公司開展了一批擴產、增資和擴產計劃。預計2-4 小時儲能+長時儲能的分層配置將成為主流,帶動設備—系統—運營全鏈協同升級。
風險提示:政策變動風險,市場機制完善不及預期的風險,并網消納風險,下游需求不如預期,原材料價格上漲超預期等。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