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由四川路橋智能建造公司打造的“光儲柴”微電網在郎川高速公路完成全面部署,作為川內首次將“智能能量管理+增程式供能+大功率離網適配”三項技術融合應用于高原高速施工場景的微電網系統,為高原基建無電困境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
郎川高速公路建設沿線地處若爾蓋生態保護區范圍內,平均海拔3500米,供電難題曾是制約項目進展的關鍵因素。智能建造公司針對郎川高速公路實際用電需求,創新推出集成光伏、儲能與柴油補能三大模塊的“增程式供能箱”——通過內部高效整合儲能電池組與柴油補能單元,使其具備“即插即用、隨施工周轉遷移”的靈活優勢,如同“大型移動充電寶”一般,能夠精準適配高原基建動態變化的作業場景,有效解決了項目供電難題。
微電網系統遵循“光伏優先”邏輯,光照足時優先使用光伏供電,多余電量存儲于儲能系統之中,陰天或夜間光伏出力不足時,儲能系統放電補能,遇到極端天氣導致光伏斷供時,柴油發電機則啟動兜底供電,這一全場景響應模式,徹底終結了傳統工地“依賴柴油發電、用電不穩、成本高昂、污染嚴重”的痛點,在保障前期建場用電的基礎上,保證后續施工及生活用電的全域覆蓋與持續穩定供給。
“光儲柴”微電網的核心價值不僅在于解決無電網區用電問題,更在于推動臨時供電從“被動消耗”向“主動創效”轉型,從而成功構建起“降本、減碳、保供”相互支撐的經濟閉環。電網接入后,“光儲柴”微電網可通過動態擴容、功率補償,減少變壓器配置容量或直接替代變壓器,降低初始變壓器投入與后續容量費用。經測算,郎川高速接入微電網的標段,施工期預計將節約柴油71萬升,折算為人民幣426萬元,減少碳排放6.02萬噸。其中,僅郎川高速TJ3標段,就因“微電網”而直接免建30公里高壓線路,為項目節約投資600萬元,助力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
下一步,智能建造公司將持續聚焦無電山區、電網脆弱帶、環保敏感區,重點在爐康、金西、昭普等新開工高速項目加速擴點布局,貫穿“前期保電、中期調峰、后期提效”全價值鏈,確保每度電都能精準兌現降本、減碳、保供的核心價值,全方位賦能綠色基建。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