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度: 一根鋼線能承受53噸拉力,相當于吊起30輛小轎車重量;
一滴鋁水剛生產出來,僅需10分鐘就能到達下游企業;
一輛氫能重卡同樣能拉3萬多斤貨物,但每年可增收1.2萬元。
三個場景,可以看見六盤水產業體系的堅實根基與實踐路徑——有產品、有集群、有能源,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速打造以實體經濟為支撐、具有六盤水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從一根鋼絲,看傳統產業蛻變躍升
直徑5毫米,抗拉強度2400兆帕……六盤水高新區貴州水鋼金屬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套為鋼絲換“鋅衣”的黃色金屬拉絲機引人注目。
“該拉絲機內含多項技術突破,可將直徑18毫米的鋼絲經12道拉拔細化至5毫米,并將其抗拉強度從1200兆帕提升至2400兆帕,屬國內首創。”該公司生產技術部部長安明清介紹,產品經鍍鋅和熱處理后,耐腐蝕性和使用年限也大幅增強。
72A簾線鋼,每平方毫米承受360公斤……首鋼水鋼集團實驗室里,一個新產品技術的攻關,填補了貴州在輪胎鋼簾線領域的技術、產品和產業空白。
“簾線鋼作為橡膠骨架材料中生產難度極高的金屬制品,需將5.5毫米盤條拉拔成0.15毫米的鋼絲,對煉鋼和軋鋼工藝控制要求極為嚴格。”首鋼水鋼技術中心產品研發室研究員朱賢益說,目前該產品已實現批量生產,并帶來顯著經濟效益。
從粗到細,“鋼絲上的轉型”折射出六盤水傳統工業的蛻變路徑——老樹發新芽,新樹扎深根。
一直以來,六盤水始終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在“礦”上做文章,在“精”上下功夫,讓煤、電、鋼、材等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新樹扎深根”。
從一滴鋁水,看產業集群茁壯成長
一滴鋁水最快多久能“變身”為終端產品?
步入水城經濟開發區鋁及鋁加工產業園,答案震撼而清晰——當天。
在這里,裝載著960攝氏度鋁液的運輸車從雙元鋁業車間徑直駛向園區中游企業,實現了從原料到半成品的“無縫接力”。這一高效流程不僅每噸節約運輸成本300元,更催生了汽車輪轂、鋁線桿等20余種終端產品,如今鋁液在園區內的就地轉化率已達100%。
“雙元鋁業能夠24小時不間斷供應鋁水,有力保障了我們的生產節奏。”貴州瑩月帆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何顯平感慨道,鋁水不再需要重熔,既節能降耗,又提升品質,真正實現了“鋁不離園、料不過夜”。
聚鏈成群,抱團發展。園區依托“鏈主”雙元鋁業,加速鋁產業鏈聚合,現已集聚鋁及鋁加工企業50余家,產品覆蓋建筑型材、工業型材、智能炊具等高附加值領域,產業鏈條如毛細血管般延伸交織,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今年上半年,六盤水能礦裝備制造和鋁及鋁加工兩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表現尤為亮眼,產值分別增長23.4%和37.9%,鋁產業正在涼都大地上繪制出一幅火熱的增長圖景。
從一陣“氫”風,看新興產業“能”動未來
烏蒙山深處,一輛滿載3萬多斤貨物的氫能重卡呼嘯而過,駕駛室里卻幾乎聽不見轟鳴聲,駕駛員李介林輕握方向盤笑道:“‘氫’車上路,勁兒足又安靜!”
昔日煤塵飛揚的六盤水,如今正被一抹“氫”新色彩悄然改寫產業版圖。
2021年,貴州首個制氫工廠、首座加氫站、首輛氫能公交車在六盤水誕生;2024年,“氫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六盤水被納入全省氫能產業核心軸;2025年,全國首臺商用氫能機車頭在六盤水投入運行,填補了西南地區氫能鐵路貨運交通空白。
“一塊煤能干什么?”六盤水的答案愈發清晰——以“煤—焦—氫”綜合利用為支點,推動煤炭從燃料向原料、材料躍升。
錨定氫能產業賽道、積極融入成渝“氫走廊”、將氫能作為煤化工產業鏈延伸的重要方向……這座老工業城市以“立足煤、做強煤、不唯煤”的智慧,再一次跳出資源陷阱,跑出綠色長線。
氫能產業生態體系的成型,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發展哲學的轉變,六盤水將生態“高顏值”轉化為經濟“高產值”,正以新質生產力重塑發展動能。目前,六盤水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01家,其中86家獲評“專精特新”企業,已形成從煤炭開采到高端制造的完整產業鏈。
因勢而謀,應勢而生。從煤海到氫源,六盤水的轉型之路,既是一場能源革命的生動實踐,更是一曲傳統工業城市“推陳致新、與日俱新”的奮進之歌。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