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橋站緊靠物流干線,過去大貨車最愁的就是“進得去、停不下”。站里干脆劃出六塊“大車專屬位”,黨員服務隊把現場拍成短視頻發到微信群、抖音號,司機們一看就懂,車頭一擺就能充,再也不用反復倒車折騰。微信群里的第一條置頂消息永遠是“空位實時報”,第二條是“綠豆湯已續滿”。
午間原本是充電最難熬的時段,龍坦站卻把它變成了“午休福利”。第三黨支部提前在群里發菜單:十三塊錢一份的快餐、免費續的冰綠豆湯,司機把車插上槍就能去休息室吹空調、給手機回血。群里有人開玩笑說:“在這兒充電,比在家午睡還舒服。”
為了讓司機少等一分鐘,支部把場站當成了自家客廳:每天清早先巡一圈,把垃圾清干凈、把充電樁屏幕擦得锃亮;滅火器挨個稱重,連道閘的螺絲都不放過。百榮站有一次計劃維修,原本要停五天,支部連夜與合作方溝通、調配件、借設備,最終十二個小時就恢復送電。司機在群里留言:“昨晚說關站,今天一早就好了,比鬧鐘還準時。”
從“能充電”到“好充電”,再到“愿意留下喝杯茶”,樂清片區把每一次補能都做成一次貼心的相遇。司機說:“只要看到中國石油的標志,就知道這趟車肯定能滿電出發。”(作者:龔義濤、程祖豪、張忠菊)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