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源于一次大膽的“空間魔術”。站內把456平方米的閑置空地改造成250KW大功率充電區,油區與電區無縫銜接,車流同進同出卻互不干擾;充電堆采用“一托十”柔性分配,無論網約車還是重卡,都能在最短的時間里滿電出發。為了讓顧客“多停留一分鐘”,站里把便利店的貨架重新排布,把自助洗車機搬到電樁旁,甚至把空調休息區升級為“司機客廳”——沙發、WIFI、應急藥箱和代收快遞,一站式解決“人、車、生活”的所有小痛點。
流量來了,如何把“過路客”變“回頭客”?飛云社門站用一套“油電互促”組合拳給出答案:加油滿額送充電券、充電積分換咖啡、昆侖E享卡會員全場9折……司機們發現,進站一次,賬單卻越算越少。更貼心的是,站里把深夜班次也安排得明明白白——谷期低價、尖峰分流,讓每一度電都充在“性價比”上。如今,日均百余輛新能源車在這里完成補能,司機們邊充電邊逛便利店,順手帶走的飲料零食讓“等待時間”變成“消費時段”。
從“賣油”到“賣體驗”,飛云社門站把傳統能源的穩與新能源的綠擰成一股繩,讓每一次進站都成為司機的“小確幸”。這股“油電雙驅”的新動能,也正為中國石油在綜合能源賽道上寫下鮮活注腳。(作者:程祖豪、龔義濤、謝世美)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