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沿著德州市區向東驅車約15公里,一片巨大又特殊的“湖面”映入眼簾,一組組太陽能板構成的“浮橋”列陣于8000畝的丁莊水庫水面上,頗為壯觀,而在岸邊,近百名工人正在將光伏板方陣運往湖中央,通過混凝土沉塊進行錨固。
“丁莊水庫是華能德州電廠火力發電的水源地,水上光伏項目可實現立體化應用,不僅能降低水溫,提高火電效益,還能減少水的蒸發。目前光伏發電一期1標段10萬千瓦光伏已于8月15日全容量投產并網發電,一個月約發1200萬度電,2標段及二期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安裝,預計年底全部投產。”華能德州電廠新能源部副主任吳沛森說。
華能德州丁莊水庫200MW光伏發電項目被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納入2019年第一批光伏平價上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單體最大的水面漂浮式光伏電站。該項目與丁莊風電100MW項目打包形成的華能德州丁莊風光儲一體發電項目被列為2020年省重大建設項目。據了解,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電能2.21億千瓦時,可節約標煤6.7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1.77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0.65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約0.327萬噸,減排煙塵5.94萬噸。
德州市新能源產業起步較早,擁有“中國太陽城”、“國家火炬計劃新能源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等多個名片。德州市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動新能源開發利用,努力走出一條集風電、光伏、生物質等全面化、一體化開發利用的路子。
9月1日,三峽新能源慶云儲能電站示范項目啟動儀式在慶云縣舉行。該項目作為全省首批儲能示范項目,規劃總容量300MW/600MWh,本次建設一期100MW/200MWh儲能系統及一座220kv升壓站,計劃今年年底投產運行。
“慶云縣毗鄰天津、黃驊、濱州三大海港,渤海為其帶來了豐富的風能,2014年德州市第一個風電項目就落戶在慶云,7年間,慶云已投入運營7個風電場,新能源裝機容量達529.27兆瓦,占裝機總量的95.49%。2020年,全縣全年70%以上時段實現‘綠電’供應。”慶云縣發改局局長王志廣介紹,截至8月份,全縣今年新能源發電達7.06億千瓦時,是全縣社會用電量的1.46倍,在滿足自身“綠電”供應基礎上,還供應濱州、樂陵等周邊地區。
今年,德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禹城)獲批國家首批、全省唯一綠色產業示范基地。日前記者在位于禹城市通裕重工廠區的山東智能綠色產業基地看到,一臺剛剛下線的風電整機被運往風廠安裝。此前,禹城無法完成整機生產,通裕重工需要將生產的重達幾噸的風電主軸及鑄鍛件運往全國各地的總裝基地,一臺整機僅物流成本就增加2萬元以上。“通裕重工生產的風電主軸具有很強的技術優勢,而我們擁有國內最先進的風電整機控制技術,今年1月份開始我們共同打造這一綠色產業基地。我們采購通裕重工生產的核心部件以及模塊化產品,不出院子就完成組裝,還能吸引更多風電產業配件企業,形成集聚效應。”浙江運達風電集團投資開發部經理陳敏說。
德州積極引進東方電氣、浙江運達等風電裝備制造企業,整合本土通裕重工、雙一科技、山東格瑞德等風電零部件企業,實現了風電裝備全鏈“德州造”,形成風電全產業鏈集群。立足農業大市基礎,積極推動生物質熱電、固化、氣化、液體燃料等多元化開發,目前全市有15家生物質發電企業(包括7家垃圾發電企業)。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能源發電累計并網裝機達到506萬千瓦,居全省第3位;新能源發電量67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31.8%,居全省首位。
根據德州正在實施的“中國新能源之都”城市品牌工作方案,德州將加快推動產業鏈條由“短”到“長”,產業層次由“低”到“高”,產業布局由“散”到“集”,依托龍頭企業,打造鏈條完整、配套協作緊密、要素配置精準、規模效應顯著的新能源產業集群。到2022年底,新能源產業規上企業數量由22家增至30家,實現營收由20億元增至40億元。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