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能源控股集團阜新礦業集團已有60多年歷史,曾擁有亞洲最大的露天礦。多年來,阜礦人不僅為國家輸送了能源,也在企業建設轉型的過程中,把“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的精神發揚得淋漓盡致。近日,筆者走進阜新礦業集團,聽三位阜礦人聊聊他們的小康路。
◆葛敬民的“開掛”人生
43歲的葛敬民,長得黑瘦,眉眼間總帶著笑意。
別人問他:“就沒個煩心事?”“煩?有什么可煩的?”葛敬民對自己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我從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到現在有房有車,沒什么不知足的。”
葛敬民原是阜新縣蜘蛛鄉的農民,中學畢業后進城打工,給別人開車,日子過得艱難。那時煤礦在當地是好單位,要說誰在礦上上班,那是讓人相當羨慕的。葛敬民夢想有一天自己也能當上礦工,讓日子穩定下來。
2006年,阜新礦業集團艾友礦面向社會招工,葛敬民立刻報名并通過層層考核,成為一名農民合同工。
剛到煤礦上班,他被分配到綜采隊。憑著一股“專勁”,僅2年時間,他從什么都不會成長為技術骨干,連續幾年都是礦技術比武狀元,2個采煤隊爭著要他。從此,他的人生似乎“開掛”:2010年當上副班長,半年后當上班長,54天后當上采煤隊副隊長,2年后當上采煤隊隊長。
2015年,葛敬民經歷了“去產能”,從艾友礦分流到阜新礦業集團恒大礦,不久被調到安裝隊當隊長。
安裝隊的主要工作是井下安裝撤除,當時作業基本全靠人工。葛敬民整天琢磨怎么改進工藝。他說:“生活都奔小康了,工作也得奔小康呀。”
現在,安裝隊人員作業已用上了可360度轉向的新型液壓叉車,安全高效省力。他們還搞了很多小改小革。葛敬民一心想著:“好好努力,讓工友們都安全,都有好日子過。”
◆于寶民的“礦二代”之路
早上六點半,于寶民穿戴整齊準時下樓,開著私家車,行駛半小時,抵達阜新礦業集團恒大礦開始上班。
今年43歲的于寶民是恒大礦運轉隊隊長。自從他到恒大礦上班,早上五點半出門,雷打不動。很多人覺得辛苦,但他認為自己比父親幸福多了。
于寶民的父親于廷和,1978年從部隊轉業到了當時的阜新礦務局清河門礦。“一張煤票誘惑我們舉家從義縣搬到了離清河門礦更近的高臺子。”這是于寶民當年對礦區的最初印象。每天早上,父親五點左右就出門,騎行20多公里到礦上,晚上再騎回家,風雨無阻,一直到退休。
作為“礦二代”,于寶民對礦區有感情。“從我的父親、岳父岳母,到哥哥姐姐、我愛人,一大家子都是礦區人。”于寶民言語間很自豪。
父親擔任礦車隊副隊長時,車隊的年輕人愛到于寶民家里來,鼓搗一些設備。那時,于寶民就對那些設備零件產生了興趣。大學時,他選擇了礦山機電專業,畢業后進礦區,現在恒大礦工作已經5年了。
從小在礦區長大,他理解礦工辛苦,一直都在技術革新上努力著:從29歲考取安全工程師資格到37歲評上高級職稱,成了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認為,這其中有自己努力的原因,更是因為趕上了煤礦智能化好時代。
◆李云峰的“駐外”生涯
今年46歲的李云峰,身上有很多光環:阜新礦業集團“最美員工”,阜新市科學委員會首屆職工創新大賽“創新標兵”,阜新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遼寧省能源控股集團勞模……同事們說:“李哥配得上這些榮譽!”
2005年,李云峰所在的阜新礦業集團機械制造公司中標神華準格爾公司世界最大吊斗鏟的安裝工程。他作為項目電氣總工長,代表企業開始了第一次遠征。這項工程干了3年,李云峰帶領團隊為企業掙回千萬元。
此后,李云峰成了常年駐扎在外的“老戶”,10多年來每年在家時間只有10多天。“我挺愧對家里人的,這么多年就在家過了4個春節,孩子上學,我一天都沒接送過。家里的事和照顧老人全靠我愛人,我娶了個和母親一樣深明大義的媳婦。”李云峰說。
李云峰的父親李井福,19歲就扎根礦山,連續在異地工作25年,一年在家呆不上幾天,有時兩三年才能回家探次親。李云峰的母親為了支持父親工作,一手撐起了這個家。
父子兩代人都把最好的年華貢獻給了祖國的煤礦建設。李云峰從參加工作開始,就立志向父親學習。他刻苦鉆研技術,參與世界最大吊斗鏟安裝得到外國技術專家贊賞;第一次自主調試S120系統的WK—35電鏟……
“父親那代人講的是奉獻精神,生活水平無法與現在相比。作為新時代的礦山人,我們各方面更好了,只有加倍努力,讓家園更美麗。”李云峰說。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