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座城市而言,燃氣管網是支撐城市正常運行、保障民生所需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被譽為城市“生命線”。為保障其安全,我國正積極引入數字技術,加速智慧管網建設。
2004年11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提出,打造地下管網規劃、建設、運維、管理全流程的基礎數據平臺,實現地下管網建設運行可視化三維立體智慧管控。2025年10月,住建部進一步明確,通過布設物聯感知設備,搭建安全檢測平臺,實現對設施運行狀況的實時檢測、及時預警和有效處置。
為了增強智慧管網建設水平、提升管道安全性,早在2019年,山東港華依托旗下山東濟華潤昌燃氣有限公司茌平段高壓天然氣管道輸配項目,攜手華為共同打造“基于光纖的智慧化安防”完整解決方案,并逐步構建起“基礎設備建設+傳感設備+一體化系統平臺+跟蹤配套服務”的全方位管理體系。
在人工智能技術蓬勃發展的當下,企業通過不斷深化與華為的合作,借助新一代AI光纖感知技術,進一步推動管道安防能力的智慧升級。由此,不僅構建起一道堅實的智慧安防體系,也在保障管道安全的同時,樹立起智慧管網建設的新標桿。
隨著業務的蓬勃發展,企業燃氣管網里程日趨增長、系統不斷復雜化,管網地處偏遠、事件隱蔽難發現、人工巡檢效率低等一系列挑戰愈加明顯。
首先,管網地處偏遠、地理環境復雜,管理難度大。燃氣管網的長輸管線綿延數千公里,穿越山川、河流、農田等復雜地理環境。即便是城市管網,也覆蓋從市中心到郊區的廣闊區域,單純依賴人工進行全線巡檢遠遠無法滿足實際管理需求。
其次,事件位置隱蔽,隱患難以早期發現。燃氣管網發生微小泄漏時,很難擴散至地表被人感知或常規檢測儀器發現。而第三方破壞事件則具有突發性、嚴重性和不可控性等特點,占全部事故類型的80%,僅靠傳統管理手段難以有效、徹底解決。
再次,人工巡檢效率低下,風險預警能力不足。傳統人工巡檢無法實現7×24小時的連續巡查,而在施工地段設置臨時板房派駐24小時監管人員,難以覆蓋管網全時全程,且受人員素養、環境影響明顯,無法及時發現風險。不僅如此,隨著燃氣管網的持續擴展,人力與運維成本也在同步激增。
為提升針對第三方破壞的安全管理水平,山東濟華潤昌燃氣有限公司作為集團試點樣板,探索了在光纖安防應用下,重點地段設置攝像頭、使用無人機進行巡檢等安全措施。其中,攝像頭適用于關鍵點位或短距管道的防護,但在惡劣氣候環境下巡查能力受限;而無人機可對航程內的偏遠區域進行周期性巡檢,但在部分受控區域或極端天氣下,無法進行正常工作。
光纖感知具有的全時、全域、全壽命的監管優勢非常突出。
如今,光纖感知作為以光波為載體,光纖為媒質,“感知”和“傳輸”外界測量信號的新型傳感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油氣爆炸、管道泄漏、周界安防、施工破壞等場景。為了更好地激發光纖感知的技術優勢,華為基于30多年在光技術研發上的經驗,已經在光和感知算法領域取得三大革命性技術創新,打造出業界領先的光纖傳感系統:1、增強型oDSP,獨創硬件算法,可實現光纖振動信號還原保真度超99.9%;2、多模態感知算法,使用強度+相位數據,局部短時細節+全局長周期特征,態勢感知判決,誤報率降低到<5%;3、光感知AI在線演進,獨家光感知在線訓練,快速迭代AI模型。
在此基礎上,華為推出的OptiXsense EF3000-A50分布式光纖振動傳感系統具備采得全、識得準、學得快等特性。該系統在應對第三方破壞事件時,能夠通過敷設于管道上方的光纖實時感知異常振動,并將不同的振動波紋傳至光纖傳感設備。設備隨即對振動波紋信息進行快速分析,準確識別事件類型,精確定位并上報告警。
其中,潤昌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管控一體化平臺”,以“數據中臺”為核心,以“模塊化”、“兼容性”為主要設計方向,能夠依據不同的信息化建設環境與實際管理需求,提供定制化計算、匯總、分析與展示服務,并具備向上融合、向下兼容的智慧聯動能力。
平臺還針對光纖安防進行了專屬優化。基于以往運維經驗與現場調研分析,平臺引入風險等級算法規則,有效提升了事件告警與后續分析的準確性。此外,平臺還增設了工地管理模塊,能對施工等高危區域進行獨立統計,有效過濾頻繁誤報,確保了后續大數據分析與管理優化工作的準確可靠。
在智慧管網的建設中,智慧安防已從一道簡單的防線,升級為實現智能化、精細化管理的“神經中樞”。借助AI、光聯接、感知與計算機視覺等技術,智慧安防不僅能夠對管網運行狀態及周邊環境進行全天候、全生命周期的實時觀測,還可通過對各類數據的整合與分析,為管網的規劃、運維乃至城市治理提供強大的決策支持。
通過與華為深度合作,融合新一代AI光纖感知技術,構建智慧安防體系,有效解決燃氣管網安全“看不見、管不住”的行業難題。這不僅標志著企業在智慧管網建設方面取得了關鍵突破,也為同類企業提供清晰的實施路徑與可靠范本,將有力推動我國城鎮燃氣行業的安全水平與管理能力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