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DRAM、NAND和NOR Flash三大核心存儲芯片首次出現同步短缺,供應鏈正經歷20年來最嚴重的短缺潮。2025年全球HBM總產能達54萬片,同比增105%,但仍難填補缺口。這一現象表面是市場供需失衡,實則折人工智能(AI)技術競爭引發的全球產業鏈重構,以及大國博弈下的戰略傾斜。
當前DRAM供應緊張的核心原因,在于全球人工智能算力軍備競賽的加速。一臺AI服務器的DRAM需求是普通服務器的8倍,訓練GPT-5級別模型可能消耗全球四分之一DRAM供應。而北美作為AI算力需求增長最旺盛的區域,科技巨頭的算力需求正劇烈沖擊HBM供應鏈——Open AI“星際之門”項目每月需90萬片HBM晶圓,相當于當前全球產能的兩倍。TrendForce報告顯示,2025年NVIDIA在HBM市場的采購比重將超70%。
受到AI服務器對高性能存儲的強勁需求以及高額利潤的雙重驅動,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三大存儲巨頭于2025年二季度相繼宣布DDR4產品進入生命周期結束階段。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Q1 DDR4占全球DRAM產量比重已降至35%,供需缺口從5%迅速擴大至17%。與此同時,三大廠商正將超過70%的產能轉向HBM和DDR5。目前,其下一代HBM在未來一年的產能已被幾乎預訂一空。“售罄”信號進一步加劇了全球存儲產能的緊張局面。
因存儲芯片供需失衡導致的“青黃不接”局面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但在不同市場的影響程度各異。由于北美市場是當前AI服務器需求最旺盛的區域,這些存儲巨頭在產能分配上展現出強烈的“北美市場優先”導向。三星、SK海力士與美國客戶簽訂長期協議,優先保障北美市場供應;美光則宣布計劃擴大其在美國的半導體制造和研發足跡,總投資約2000億美元。
這種戰略傾斜不僅嚴重破壞全球供應鏈平衡,也在客觀上配合了美國在AI領域對華技術遏制的戰略,導致對中國的通用型DRAM供應支持減弱,暴露出海外廠商在全球供應鏈中并非穩定、可靠的長期伙伴,其商業行為的“逐利性”更占上峰。
而中國市場作為AI競賽的重要一極,對算力的需求同樣呈幾何倍數增長,但在地緣政治限制和存儲國際大廠產能轉移的雙重壓力下,算力需求增長下存儲芯片成為“一片難求”的戰備物資。
面對持續加劇的供應危機,國內存儲芯片企業正在積極應對。長鑫存儲、長江存儲、晉華等廠商在多個產品品類加速擴產,努力填補因海外巨頭轉向高端市場和供給北美需求所遺留的供應缺口。
然而,必須清醒認識到,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海外企業仍牢牢掌控全球存儲芯片市場超過70%的大比例份額,其產能策略對供需格局具有決定性影響。盡管國內廠商積極擴產,但由于整體產業仍處于產能爬坡階段,目前所能彌補的供應缺口十分有限,仍無法滿足國內市場的巨大需求,這也讓存儲芯片的價格持續飆升,一度被稱為“電子黃金“。僅就DRAM芯片而言,TrendForce旗下機構提供的數據顯示,DDR4 16Gb現貨價漲至12.3美元,反超同容量DDR5價格一倍。
目前來看,由國產廠商構建起的供應端支撐相對海外頭部廠商斷供所留下的市場缺口仍難以在短期內平衡,與AI相關的芯片價格仍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被國內市場的巨大需求推升持續維持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