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不再是負擔,廢電池、秸稈也能變廢為寶。10月28日,在武漢中碳登大廈舉行的2025年“武創薈”綠色低碳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上,一批助力武漢邁向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技術集中亮相。
廚余垃圾處理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難”。傳統堆肥占地大、味道重,鹽分還容易破壞土壤。武漢理工大學楊列團隊創新研發了一套針對廚余垃圾的厭氧消化系統全鏈條碳計量智能管控平臺,應用于武漢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廚余垃圾處理項目中。這套系統就像給垃圾處理廠裝上了“智能大腦”,精準計算處理過程中的碳排放量。
大量廚余垃圾經過厭氧發酵(厭氧消化)產生沼氣,用來發電。滿負荷運行時,每年能發電6000萬度,相當于減少8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經新技術計量,沼氣變成“碳資產”,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碳減排”變得可計量、可管理,甚至能進入碳市場交易,成為實實在在的“綠色資產”。
吃完玉米剩下的玉米芯、田里廢棄的秸稈,在武漢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手里,能通過一種“運動發酵單胞菌”,神奇地快速分解為生物燃料——乙醇。公司創始人、湖北大學楊世輝教授帶領團隊,經過長期攻關,成功培育出這種“超級菌株”,打破國外壟斷,實現這項技術的國產化和自主化。
目前,該公司已實現千噸級高光純乳酸、萬噸級纖維素乙醇的示范生產。其生產的纖維素乙醇,作為生物質燃料,比傳統汽油減少57%碳排放,生物基乳酸較傳統塑料降碳高達98%。
武漢蘭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速生植物“超級蘆竹”修復土壤并生產綠色氫氣、甲醇,為解決生態治理與能源轉型提供了新思路。
從讓垃圾“發電”生財到把廢電池、秸稈“點石成金”,再到突破核心生物技術瓶頸,武漢涌現的這些綠色新技術,不僅有效破解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難題,更將廢棄物轉化為寶貴的資源和綠色動能。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