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記者從中海油研究總院獲悉,由該院牽頭研制的國產大抓力拖曳錨順利通過工廠測試。該錨是適用于漂浮式風機基礎系泊的核心裝備,其結構強度與穩定性均達到設計預期,各項指標滿足美國船級社(ABS)規范要求,標志著我國深遠海風電關鍵裝備實現突破。
面向深遠海風電開發需求,大抓力拖曳錨因承重比高(可達35倍以上)、建造安裝成本低等優勢,成為半潛式漂浮風機的理想系泊裝備,也是挪威、英國等國際項目的首選。但相關技術長期被國外主導,我國尚未完全掌握硬質海床高抓重比錨型的設計能力與完整技術鏈條。為此,研究總院工程專業聯合相關單位,聚焦高抓重比結構、復雜海床貫入機理與動態載荷響應等關鍵技術積極開展自主攻關。
研發設計團隊通過系統的小比尺模型試驗,精準揭示錨體承載與運動機理,創新融合極限平衡法與巖土大變形有限元數值模擬技術,建立錨承載力及運動軌跡精準預測模型,并在1:2大比尺模型試驗中取得關鍵驗證,4.7噸重模型錨在砂土場地中實測承載力高達200噸,承重比超40。目前,相關設計文件已成功獲得美國船級社(ABS)認證,符合國際行業規范,為工程應用與規模化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悉,本次工廠測試在專業錨泊測試場完成,結果表明,0.6噸與4.9噸兩類尺度大抓力拖曳錨,在滿足設計標準的測試拉力下,變形均小于3毫米,無裂紋、無位移突變。
“大抓力拖曳錨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達到領先水平,為后續工程應用提供了堅實保障。”團隊負責人李書兆介紹道,其主受力部件采用屈服強度不低于355MPa的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通過嚴控硫、磷含量提升焊接性能,能夠確保極端海況下的結構完整性,錨的關鍵焊縫采用埋弧自動焊,設計壽命超過25年。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