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增榮先生在地上鐵2025屆創連大會上表示,2025年1—8月,新能源物流車累計銷量37.79萬輛,同比增長37.55%,滲透率達到29.19%。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城市交通與現代物流研究所副所長甘家華先生也介紹到全國新能源物流車增量在“十四五”期間顯著增長,從2021年的12.42萬輛增長到2024年的36.42萬輛,實現3倍增長,部分城市全面新能源化。新能源物流行業已悄然從政策驅動的啟蒙階段邁入高質量發展“深水區”。行業內的共識愈發清晰:單純依賴能源替代與補貼紅利的增長模式已觸頂,達成30%滲透率的“心理閾值”近在眼前。地上鐵2025屆創連大會以“三力共擎·拐點革新”為主題,提出以“數場融合”打破瓶頸,重塑行業效率邏輯,推動新能源物流從“替代選項”升級為“主流方案”。

從“有無”到“優劣”:新能源物流產業化落地愈發關鍵
拐點并不意味著政策退場,而是其作用邏輯發生轉變。政策紅利從“補購置”的“輸血式”扶持,轉向“補研發、建生態、定規則”的“造血式”賦能。從開始的高額購置補貼吸引企業生產、加入這個行業,現在的路權優待、停車優待,這些顯而易見的優待。還通過公共領域電動化、工業環保分級等創造需求,將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升級為城市交通高質量發展示范工程,以示范試點形式給整個社會所帶來的信心。除了商用車本身直接相關的政策法規之外,同時燃油車政策趨嚴,改變二者成本對比。
政策倒逼技術升級的同時,市場行為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選擇”。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副處長、商用車市場研究負責人謝國平,在發言中提及新能源商用車發展的第一梯隊區域滲透率上升的速度相比第二梯隊、第三梯隊還要更快,所在的地方有更好的購買力,有更先進的投資者和更先進的商業模式,整個低碳減排的動力和意識也更強。非常有潛力的第二梯隊,第二梯隊都是我國在中部的省份、人口大省,這兩年速度發展是直線上升的,有理由相信經過第一梯隊的示范運行之后,第二梯隊一定是未來五年最快速增長的區域。第三梯隊也能夠看到,已經有幾個省份開始拔得頭籌,開始進入快速增長通道。“成熟市場”優中選優、“增量空間”持續釋放,客戶也不再只為“電動”買單,而是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運營效率、資產靈活性和場景適配性“算總賬”。
競爭升維:從“工具熱”到“運營戰”
這一轉變推動競爭焦點從“有沒有車”升級為“能不能用好車”。行業洗牌加速,企業需在規模、技術、資本、全球化四大賽道中構建護城河。其中,技術能力與運營規模成為當前階段最關鍵的核心競爭力。缺乏技術支撐的規模不可持續,而沒有規模支撐的技術難以落地,資本與全球化則是中長期戰略補充,亦需建立在前兩者基礎之上。
因此要真正實現數智化驅動的效率革命,關鍵在于利用規模與技術的優勢破解數據與場景的協同難題:通過數據的精準運用與場景的深度適配,讓二者形成合力,最終助力新能源物流車在一線運營中提質增效、跑得更穩更快。而地上鐵2025屆創連大會的嘉賓分享與實踐案例,恰好為這一動作提供了行業注腳。

l 數據精準反哺,驅動物流智腦化
“數據協同有上下半場——上半場‘沒有積累,就沒有量化’,下半場‘沒有協同,就沒有質變’。”地上鐵綠色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市場官康平陸在演講中提出的這一觀點,直指數智化落地的核心。
依托覆蓋200余城、18萬臺運營車輛的規模優勢,地上鐵“車+服務”將價值覆蓋至車輛全生命周期。在用車端,其以車輛總使用成本(TCU)為視角,通過“離散數據建模”實現可量化的客戶分類,并整合運行、需求、服務等多維數據,動態配置差異化方案。同時依托智能車管平臺串聯模塊化服務,全面覆蓋車后市場,以一線數據反向驅動業務升級。
眾安保險車險事業部總經理焦英俊在新能源車風控分享中指出基于大數據分析,全面涵蓋車輛性能、司機行為、運營環境等多維度數據,建立精準風險評估模型,是突破長期困擾行業的維保難題的重要手段。并且,行業已不再滿足于被動追溯,而是借助海量數據轉向安全管理的事前預警發力。地上鐵綠色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服務業務線高級總監冷文寶分享了基于AIOT的數智化安全管理體系,覆蓋事前中后全過程的安全風控運營服務體系。此外,參會金融機構代表華夏金租推出的金融產品,也需要基于運營數據,實現“資產、現金流、風險”的全鏈路映射、全流程管理,以此提升了車輛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數智化正從“空泛概念”落地為“精準服務”,其關鍵在于推動數據從“可視”走向“可用”,直面“數據多但用不好”的行業痛點,反向驅動技術、組織與業務全鏈條升級。
l 技術落地,賦能場景靈活適配
數據資產為場景適配打下基礎,而數智化的精準能力,最終需要落到具體場景中才能釋放真正價值。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副處長、商用車市場研究負責人謝國平在大會中提及價值創造是未來立身之本,如何讓物流行業用上提質、增效、降本的車輛是關鍵。可見場景落地、靈活適配是增量市場競爭中的重中之重。

正如前文所述,借助“離散數據模型”精準識別客戶需求僅是第一步。而更關鍵的是面對差異化運輸需求,資產如何高效配置。地上鐵綠色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咨詢及解決方案總監趙倩男指出,使用效率和成本優化成為貫穿電動輕型貨車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主線,她強調“靈活性”在資產配置中的重要意義。而羅戈網CEOTRACY也在報告中指出未來的行業競爭,不應局限于車輛參數的比拼,更應是通過“標準化車輛+增值服務”的場景化適配,全面提升運營效率。
由此可見,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中,單一產品參數已難以構建持續優勢。唯有深入場景、精準響應的解決方案,才能贏得客戶長期信賴。本次大會聚焦多個高價值場景的實戰經驗:新石器創始人&CEO余恩源分享無人配送如何緩解人力壓力賦能城配物流;蜀海供應鏈自營車事業部運營總監吳瑞錦解析冷鏈車高標準運營管理與全程可溯源性對食品安全的價值;時代新安坤勢產品線總監劉李盼從產品架構出發,為不同場景提供“整車級定制答案”。地上鐵綠色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維保服務中心副總經理王浩分享了小超修車如何保障用車時效。
不僅如此,行業演進的底層驅動力是電池技術的變革,而任何新補能方式的應用與推廣,都必然要考慮實際的使用場景。正如寧德時代物流車換電生態總監羅峰所言“不同用戶和貨運需求,決定了它的里程具有很強的分布性,少的一個月1000公里,多的話一個月2萬公里、3萬公里的里程都有,這取決于貨源也取決于車的用途和場景。”
技術創新必須在一線場景中完成其價值閉環,其落地生根,本質上也依賴于場景的深度適配。不過,單個企業的場景突破固然重要,但要實現全行業數場融合的規模化效應,打破“數據孤島”、推動產業協同,才是讓效率紅利惠及整個產業鏈的核心。
l 網絡標準化共建,打破“數據孤島”
今年4月,國家數據局明確提出將推動“數場”“可信數據空間”等技術路線收斂融合,為跨行業數據協同指明方向。構建跨企業、跨平臺的可信數據流通機制,已成為產業鏈整體效率提升的必由之路。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數據孤島仍是制約行業從“單點智能”邁向“系統智能”的關鍵瓶頸。上汽躍進服務部總監陳建標指出,售后業務協同重塑商用車價值鏈,破局后市場亂象;地上鐵綠色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銷售渠道中心總經理常向軍強調,資產賦能、網絡共建,助力效率提升;中國汽研后市場事業部/車百中汽公司董事長許書軍,系統闡釋了可信數據空間構建的必要性,并呼吁全行業接入新能源汽車運行數據,開展場景應用,共建行業生態。

“若數據無法互通、標準無法統一,數場融合終將停留在‘單點優化’層面。”這一觀點,在本次大會上成為多位行業嘉賓的共識。這一判斷,不僅反映了行業的共同痛點,也指明了未來三到五年行業數字化建設的主攻方向。

可以預見,新能源物流行業已來到新一輪產業升級的關口。數場融合不是“技術噱頭”,而是破解效率瓶頸的“必答題”。倘若地上鐵2025屆創連大會中提及的“物流智腦化、網絡標準化、配置賦能化”的理念得以落地,更多企業選擇加入數據共享、場景定制、生態協同的行列,行業將真正穿越“深水區”,實現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跨越。未來,數場融合不僅是行業拐點的“催化劑”,更將成為新能源物流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引擎”。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