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石油華北油田采油五廠應急搶險站,總有一個身影穿梭在轟鳴的設備間,他的手掌滿是油污,眼神卻始終明亮如初。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蘇國慶。
從18歲踏入油田,到如今成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創新工作室領頭人,他在原油生產一線書寫堅守。33年的時光,在歲月長河中或許只是短暫一瞬,可對于蘇國慶而言,這是他用汗水、智慧與堅韌鋪就的奮斗之路,是一段熠熠生輝、令人動容的石油人生,更是無數石油人“為國找油,為國獻油”精神傳承的生動寫照。
以“韌”破局,從學徒到創新先鋒
1992年9月,18歲的蘇國慶帶著行李來到井下作業隊,眼前的景象讓他畢生難忘:九月的秋老虎余威不減,太陽把井口烤得滾燙,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原油味,工友們穿著厚重的工服,扛著上百斤的油管在井場穿梭,汗水混著油污在臉上沖出一道道黑痕。在二連參加會戰的時候,蘇國慶住的是四處漏風的鐵皮房,三、四月時屋里水桶的水還能凍成冰坨子,嚴酷的現實幾乎擊碎了他的職業夢想。
面對他的退縮,父親只說了一句:“不怕苦、不怕累是石油人的老傳統,你不能給石油工人丟臉。”這句話像一記重錘,敲醒了迷茫的蘇國慶。他想起父親書房里那張泛黃的照片——照片里,父親胸前佩戴著寫有“勞動模范”字樣的大紅花,眼神里的自豪與堅定,成了蘇國慶心底的光。
從那天起,蘇國慶把“韌”字刻進了骨子里。白天,他跟著師傅纏旋繩、拉錨頭,盯井口、下油管,每個動作都反復練到精準;師傅講解技術要點時,他手里的小本子記滿了批注,遇到不懂的問題,哪怕追到食堂也要問個明白。晚上,別人休息了,他抱著《采油技術手冊》在宿舍學到凌晨,書頁邊緣被翻得卷起毛邊。有一次,井場發生卡鉆事故,他跟著師傅連續36小時沒合眼,測數據、調設備、制定方案,故障排除時,他脫下工鞋倒出小半鞋汗水,老技師紅著眼說:“這孩子,有當年我們會戰的拼勁!”
2005年的一場創新成果展讓蘇國慶的人生迎來轉折。那天,他跟著大隊領導參觀展覽,看著其他單位的創新成果擺滿展臺,而自己所在的作業五大隊卻“顆粒無收”。“別人能解決的問題,我們為什么不能?”蘇國慶攥緊了拳頭。回到單位,他把廢棄庫房收拾出來,擺上一張桌子、一盞臺燈,開始了創新之路。沒有經費,就用廢棄零件做試驗;沒有制圖軟件,就手繪草圖反復修改。2006年,他的第一個創新成果《快速拔插的液壓鉗尾繩銷子》誕生,解決了鉗尾繩銷子易脫落傷人的難題,至今仍在作業現場使用。
此后,蘇國慶的創新靈感像泉水般涌出。他隨身攜帶巴掌大的記事本,工人師傅的每一句抱怨、現場遇到的每一個痛點,都成了他的創新方向。2015年,為攻克“提放式螺桿泵泄油器”,他帶領團隊經歷了十余次失敗,但沒有一個人想過放棄。最終這款“提放式螺桿泵泄油器”克服重重困難研制成功,解決了螺桿泵井國內沒有配套泄油器的現狀,不僅消除了螺桿泵井檢泵容易污染井場環境的隱患,同時也大大減輕了員工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把螺桿泵井檢泵起原井管柱時間從12小時縮短到4小時,該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在油田公司全面推廣應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老一輩石油人吃苦拼搏,獻身祖國石油事業,是為實現自力更生。我們新一代石油人繼承優良傳統,接力奮斗,是為生產提質增效。要實現這一目標,唯有不斷開拓創新。這就要求新時代的石油人不斷增強創新意識、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不光要能干,還要會巧干,為推動石油生產提質增效貢獻力量。”蘇國慶的宣言擲地有聲。
從技校學徒到2007年、2008年分別榮獲華北油田作業機操作手、井下作業工第一名的“雙料冠軍”,2012年又在集團公司技能競賽中榮獲金牌,被授予“集團公司技術能手”稱號。從“修井醫生”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蘇國慶用“韌”勁闖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也讓自己的名字,成了油田一線“靠譜”的代名詞。
以“傳”聚力,從一人行到眾人行
“一個人的本事再大,也干不過一群人。”2010年,當采油五廠領導提出成立“蘇國慶創新工作室”時,蘇國慶第一時間想到這句話。最初的工作室,只是一間廢棄車庫,只有3名成員、兩把舊扳手,蘇國慶把用得上、用不上的都往這里放,妻子責備他,折騰完井上的、還惦記家里的,除了兒子的鋼琴,其他能用得上的東西都被他拆了搞創新。蘇國慶自掏腰包買了筆記本電腦,自學SW繪圖軟件,每天下班后,他都會留在車庫里,畫草圖、修改方案、與工友討論研究,這間小小工作室的燈經常亮到天明。
蘇國慶深知,創新不是“閉門造車”,更不是“個人秀”。他為工作室定下“三個導向”:問題導向,以解決生產難題為核心;實用導向,反對為創新而創新;效益導向,用投入產出比衡量價值。為了讓更多人參與進來,他整理出疑難問題登記、拜師學技等十幾項制度,還在工作室墻上掛起“問題樹”——每片葉子寫著工人反映的難題,解決了的掛金果,攻關中的畫紅星。他常對團隊成員說:“搞創新一定要認真聽取和分析基層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只要還有一片葉子沒結果,我們的工作就不能停。”
工作室成員芮明明至今記得曾和師傅及同事宋志剛、尚兵為解決油管滑車難題共同攻關的經歷。“當時師傅在井場留意到油管滑車與底部擋板‘硬碰硬’,不僅噪音大還加劇磨損,隨即召集我們研究改進。”芮明明回憶,四人當天就趕制出滑道模型,他先提議用橡膠塊緩沖,可橡膠受力易破碎;后按師傅建議嘗試彈簧,從單根細絲到雙根粗絲,在一次次拆裝測試中反復調整,最終研制出防撞緩沖器,徹底解決了撞擊問題。“師傅從不直接給方案,而是帶著我們在實踐里試錯摸索,教我們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傳幫帶’,讓我真正摸清了創新的門道。”
在各級組織和領導的關懷下,工作室軟硬件不斷得到改善。隨著工作室2015年順利通過驗收,被評為河北省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以后,越來越多一線員工主動加入。蘇國慶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分工:有人擅長機械設計,就主攻工具改造;有人熟悉現場流程,就負責成果試驗;有人善于總結,就整理技術資料。他們攻克的難題越來越多:改進前的“液壓動力鉗夾緊裝置”,卸扣800根左右就開始出現變形,改進后,卸扣3000根仍完好無損;研發的“調壓式單流閥”成本僅2000多元,卻解決了油管傳輸射孔的污染問題,已應用200余井次,創效130余萬元;針對“晉85井腐蝕油管打撈”、“晉105-7井多類型落物打撈”等復雜難題,他們用電腦模擬井筒狀態,提出最佳方案,設計加工打撈工具,一次次啃下“硬骨頭”。
如今,當年的“車庫工作室”已升級為200多平方米的現代化實訓基地,累計誕生96項創新成果,獲國家專利18件,解決生產難題百余項。更讓蘇國慶自豪的是,工作室走出了56名技術骨干,5人獲省部級榮譽——鞏新國在集團公司技能競賽拿銀牌,宋志剛成了公司技能專家,尚兵牽頭的創新項目在油田推廣……“一花引來萬花開”,蘇國慶用“傳”的智慧,讓創新的火種在油田各處燎原。
以“續”傳情,初心一脈系石油
在蘇國慶辦公室的抽屜里,藏著一件特殊的“傳家寶”——一個銹跡斑斑的老式羅盤。金屬邊緣被歲月磨得光滑,指針早已失靈,可他每天到崗后,都會用棉布細細擦拭。“這是我父親1976年參加華北油田會戰的‘老伙計’。”蘇國慶的手指拂過羅盤上的劃痕,眼里滿是敬意。
父親蘇仕棟的一生,都與石油緊緊相連。1976年,蘇仕棟響應國家號召,奔赴華北油田參加大會戰,100多斤的鉆桿靠人拉肩扛,住的是漏風的帳篷,喝的是帶泥沙的水,他卻帶領鉆井隊拿下“鐵人式鉆井隊”稱號,多次被評為華北石油管理局勞模標兵,1981年被評為“河北省勞動模范”,事跡還登上過《人民日報》頭版。1984年,二連油田建設初期,他又主動請纓去內蒙古錫林浩特,把家交給當小學教師的妻子。“家里一切都好,你放心。”母親這句簡單的話,成了父親在外奮斗的底氣。蘇國慶童年記憶里,父親的身影總是模糊的,但父親那句“石油人的肩上,扛著國家的能源安全”,卻深深刻進了他的心里。
長大后,蘇國慶遇到了妻子李素文,這個同樣“軸”的姑娘,成了他一生的戰友。初到維修隊,李素文被安排學電焊——這項連男同志都犯怵的活兒,老師傅都不愿帶她。“女同志干電焊長不了!”面對質疑,李素文偏要爭口氣。蘇國慶陪著她練引弧、運條:“手輕了引不燃,手重了粘焊條,慢慢來。”夫妻倆還定下“賭約”:比誰的技術更厲害。
為了不輸“賭約”,李素文拼得像個“女漢子”:扛管、拽線、擰螺絲,鉆溝、挖坑、滾氣瓶,和男同事一起搶險補漏、登高爬低。有一年夏天,她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焊接輸油管線,電焊的炙烤加上悶熱,讓她汗流浹背,爬出來時眼前一黑暈了過去。大家都勸她別干了,她卻笑著說:“沒事,歇會兒還能焊。”憑著這股勁,李素文不僅成了合格的電焊工,還在電焊比賽中超越男同事獲獎,并且多次獲評油田公司“三八紅旗手”,家里的榮譽證書,夫妻倆的擺得一樣多。
“家里的事你別操心,你的成績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每當蘇國慶要帶隊參加技能競賽,或是在工作室攻關到深夜,李素文總會說這句話。她主動扛起照顧老人、孩子的重擔,讓蘇國慶能心無旁騖地撲在工作上。2017年夏,蘇國慶查出肺部疾病,治療期間,李素文整夜守在病床前,白天強裝笑臉給丈夫打氣,晚上卻躲在走廊偷偷抹淚,“你得好起來,還得回井場呢。”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蘇國慶漸漸恢復了健康,康復后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心愛的工作崗位上。
如今,蘇國慶的兒子也追隨祖輩和父輩的腳步,成了一名油田消防員。2022年,蘇國慶把父親的老羅盤、自己記滿創新思路的工作筆記,鄭重地交給兒子。“爺爺那代人用雙手在荒原建油田,爸爸那代人用創新解難題,我們這代人,要靠科技讓油田更智能。”兒子入職宣誓時說的這句話,讓蘇國慶紅了眼眶——從父親的羅盤到自己的筆記本,再到兒子的消防服,三代人的選擇,都是“為國獻油”的初心。
夕陽下,蘇國慶站在井場邊,看著抽油機緩緩轉動,遠處的光伏板與井架交相輝映。他掏出那個老羅盤,夕陽的余暉灑在上面,雖然指針不再轉動,但在他心里,這枚羅盤的方向永遠不變——指向井場,指向石油人代代相傳的使命。33年的堅守,蘇國慶不僅活成了父親期待的樣子,更用自己的故事,續寫了一個石油人“奮斗承初心,一生為油田”的榮光。而這份榮光,終將在更多石油人手中,傳遞下去,照亮祖國能源事業的未來。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