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榮鼎咨詢公司8月發布的報告,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企業2024年海外投資規模首次超過國內,達到160億美元,略高于國內的150億美元。這一歷史性轉折標志著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從“內向型增長”轉向“全球化布局”,并帶來更高回報且具有戰略價值,背后是多重市場與政策因素的驅動。
其一,中國電動汽車市場滲透率已超30%,產能過剩與價格戰導致行業利潤率下滑。2024年國內電動汽車投資規模從2023年的410億美元驟降至150億美元,企業轉向海外尋求更高回報。例如,寧德時代明確將海外擴張列為“第一優先級”,以應對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
其二,規避貿易壁壘與政策倒逼。歐盟對中國產電動車加征關稅,美國限制中國電池材料進入北美市場。企業通過海外建廠繞過貿易壁壘,如比亞迪在匈牙利設廠以進入歐洲市場,蜂巢能源泰國工廠為長城汽車供貨以規避東南亞關稅。
海外投資推動中國企業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202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308.3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占比顯著提升,比亞迪海外銷量突破47萬輛,同比增長132%。本地化生產不僅提升品牌認可度,還通過技術輸出增強國際話語權。
中國電動汽車海外投資的歷史性突破,既是應對國內競爭的必然選擇,也是全球化戰略的主動布局。盡管面臨種種挑戰,但通過產業鏈協同、本地化運營和技術輸出,中國企業正逐步從“產品出口”轉向“體系出海”,為全球汽車產業變革注入動能。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