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們 的 “ 十 四 五 ”
煤炭產能首次突破3000萬噸/年,信用評級首次提升至AAA,13項指標提前完成,主要經營指標居安徽省屬企業第一方陣,2023年、2024連續2年獲安徽省委綜合考核“爭先進位獎”……“十四五”期間,皖北煤電集團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產業蝶變,“體格”更壯
“十四五”以來,皖北煤電集團一手抓煤炭產業,一手抓新興產業,一場“騰籠換鳥”的產業變革悄然進行。
煤炭產業方面,“十四五”期間,皖北煤電集團堅持安徽省內達產、安徽省外擴量,推進實施恒源煤礦改建工程、錢營孜煤礦安全改建及二水平延深工程,麻地梁煤礦、昌恒公司產能核增獲批準。
“我們先后于2021年、2023年兩次獲批,產能由500萬噸/年核增至1000萬噸/年,成為皖北煤電集團首個千萬噸級煤礦。2021年以來,麻地梁煤礦累計盈利45億元。”皖北煤電集團智能公司董事長徐輝表示。
電力是皖北煤電集團的支柱產業。該集團把握國家支持煤炭電力聯營和原址擴建坑口電廠的政策機遇,搶抓安徽省電力供應短缺“窗口期”,投資建設安徽省“十四五”期間首臺百萬千瓦機組。2025年3月,總投資47.4億元的二期擴建項目正式進入商業運營階段。
近年來,皖北煤電集團加速推進動能接續轉換,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
當前,以煤基高分子材料、鈣基功能材料、凹凸棒基新材料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持續為該集團高質量發展增添動能。
2024年5月,皖北煤電集團并購國風礦業方解石項目,依托礦區優質方解石資源,啟動建設200萬噸/年鈣基功能材料生產線。
2025年5月,皖北煤電集團并購恒嘉公司凹凸棒基項目,啟動建設規模30萬立方米/年凹凸棒基新材料產業園。
2025年9月,該集團投資267億元建設的華東地區最大煤化一體化企業中安聯合公司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2025年5G工廠名錄。
產業蝶變讓“體格”更強壯。“十四五”期間,皖北煤電集團煤炭產能突破3000萬噸/年,較“十三五”末增加1060萬噸/年;電力總裝機容量較“十三五”末增長62%;光伏等新能源裝機規模增至605兆瓦,較“十三五”增長了60倍。
深化改革,韌性更足
日前,國內權威信用評級機構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出具信用等級通知書,皖北煤電集團主體信用等級被評定為AAA,評級展望為穩定。
在該集團財務公司會議室,當這份文件電子版被送到工作專班郵箱時,負責對接的財務公司董事長陳鳳難掩激動:“從2023年10月到2025年10月,皖北煤電集團實現了信用評級從AA到AA+,再到AAA的突破。”
信用評級是金融市場的重要標尺,不僅影響企業的融資成本、市場議價能力與資本市場形象,還是企業整體經營實力、財務穩健性和市場信譽的權威性、綜合性體現。
信用評級“三級跳”是皖北煤電集團近年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注腳。
截至目前,皖北煤電集團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總體完成進度達98%,改革紅利加速釋放。
該集團新設西部管理公司、鉆探公司、電力公司,整合通防與地測部門業務,將化工部職能并入安全監察局。一系列調整讓業務協同更順暢。該集團同步推進總部機關定機構、定編制、定職責工作,核減科級機構22個。
皖北煤電集團堅決清理“兩非”“兩資”,關停4家單位,注銷8家子公司,累計盤活土地9023畝,實現收益超15億元,使低效和無效資產由“包袱”變財富。
該集團動態調整黨委前置研究討論事項清單,決策科學性不斷提升;強化董事履職管理,落實董事會職權,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管理制度全覆蓋,權責邊界更清晰;經理層成員及管理人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實現100%覆蓋。
在選人用人方面,皖北煤電集團及子公司大力推行管理人員競爭上崗、不勝任者退出。2023年以來,88人通過競爭上崗走上管理崗位,39人因末等調整或不勝任退出。職工層面實行市場化退出機制,892名一般職工經考核后轉崗、待崗、降級或內退。
皖北煤電集團出臺工資總額管理辦法,推動工資分配向苦臟累險崗位、關鍵緊缺人才傾斜,礦井一線、輔助、地面人員收入比例為2.4∶1.55∶1,讓一線職工干得多、拿得多。4家子公司實施中長期激勵,覆蓋202人,讓關鍵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恒源煤電公司入選“雙百企業”名單,在改革中發揮“領頭雁”作用,示范帶動該集團改革向更深層次推進。
創新破局,勢能更強
對于皖北煤電集團這樣的能源型企業來說,創新是破局的唯一出路。在皖北煤電集團技術中心主任楊耀文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張成績單:2021年至2024年,科研投入累計達26.8億元。
今年前9個月,該集團科研投入6.86億元,研發強度2.14%。
走進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的國家煤礦水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筆者看到,嶄新的巖土力學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操作大型三軸試驗機模擬深部煤層受力情況;隔壁物探中心的高精度設備屏幕上,地下含水層數據不斷跳動。
國家煤礦水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由皖北煤電集團與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宿州學院共建,是經科技部批準的全國唯一礦山水害防治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研發團隊成員有高校教授,有企業工程師,還有行業專家,研發方向直接對接市場需求。”國家煤礦水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自成立以來,該中心已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勵30余項。
依托國家煤礦水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皖北煤電集團高標準建成巖土力學等5個實驗室和物探、鉆探、化探3個中心。目前,該集團已獲批運營1個國家級、2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十四五”期間,依靠科技創新,恒源煤電公司等8家單位獲評高新技術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十四五”期間,皖北煤電集團投資3億元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升級,建設大數據平臺和管理云平臺,統籌推進智能化煤礦、智慧物流和智能工廠建設,建成1對國家級、9對省級智能化煤礦。
在綠色轉型方面,“十四五”期間,該集團累計投入超4億元用于生態建設,構建“生態修復+沉陷區土地復墾”治理模式,統籌推進沉陷區土地復墾、搬遷安置和污染物治理等工作。
“生態治理工程的實施,不僅改善了礦區生態環境,還為皖北地區資源型企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皖北煤電集團征遷環保部副部長黃銀水說。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