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鹽穴打了半輩子交道,怎么也沒想到,這老祖宗留下來的鹽洞子還能變廢為寶,跟發電掛上了鉤!”10月28日,在云南能投集團昆明安寧350MW鹽穴壓縮空氣儲能示范項目開工現場,昆明鹽礦首席工程師楊云溢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在他所處的這片礦山上,西南地區首個高海拔山地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項目破土動工,四座深埋地下的退役鹽穴正式開啟“能源重生”。
“這些退役的洞穴如今承載著新的使命,讓傳統的鹽與新能源實現‘跨時空握手’。”工作人員介紹,作為我省響應國家“雙碳”戰略、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示范項目,該項目創新性利用云南鹽業昆明鹽礦An1-An4四口退役鹽穴作為儲能載體,這些位于地面下1000米、直徑數十米的腔體,憑借天然密封性儲存高壓空氣,白天用電低谷時驅動壓縮機將空氣注入鹽穴,夜晚用電高峰時釋放高壓空氣發電,設計儲能規模350MW/1750MWh。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這為我們能源企業指明了方向。”云南能投集團儲能公司副總經理張曉磊說。這位在能源建設一線奮斗多年的“80后”,帶領6名平均年齡34歲的團隊成員持續奮戰,公司初創時在辦公室熬夜“啃”方案,礦區的每個角落都刻著他們攻堅的印記。
“地上決定好壞,地下決定成敗”是行業共識。面對僅能通過不足30厘米狹窄通道間接探查腔體的挑戰,團隊在一次關鍵鹽穴探測中,遇到了通井鉆頭多次在580米左右受阻的難題。團隊反復總結經驗、核驗資料,終于在井下580米深度附近的沉渣區域建立起了聲吶儀器的通道。歷時45天,歷經10余次通井和3次聲吶測量,終于克服設備下放難題,成功獲取準確腔體數據,證實該鹽穴具備壓縮空氣儲能建設條件。
“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在項目推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面對高原空氣稀薄等挑戰,項目聯合西安交通大學等單位,創新研發高原型鹽穴絕熱壓縮空氣儲能系統;通過回收利用末段壓縮余熱,將綜合循環發電效率提升至70%,實現能源高效轉化。同時,首次采用“被動源面波+廣域電磁法”勘探技術,以電磁波替代地震波進行鹽穴測繪,有效減少對礦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守護礦山生態。
當前,云南電網風光發電量超過水電成為第二大電源,但其間歇性頻率波動常讓調度室報警不斷。這座地下電站就像電網的“定海神針”,既能5小時持續放電平抑波動,又可瞬間響應黑啟動,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為昆明鹽礦節約8000噸標煤。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