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售電公司報出極低價格甚至“自殺式”低價中標,表面上看似為用電企業節省了電費成本,實則潛藏著巨大的、多方面的風險。這些風險可以概括為:“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的成本和損失很可能轉嫁回用電企業身上。
以下是極低價中標可能對用電企業造成的具體風險:
1.合同履約與供電中斷風險(最直接、最嚴重的風險)
售電公司虧損破產: 售電公司的核心盈利模式是賺取“批零差價”(從電網或發電企業買電,再賣給用戶)。極低價中標意味著其邊際利潤極低甚至為負。一旦市場電價波動上漲,超出其承受能力,售電公司將面臨持續虧損,最終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破產倒閉。
江蘇自9月進入連續結算試運行以來,連續3月的月度集中競價為 0.319 、0.340、0.355 元/kWh,波動起伏極大。

在進入連續結算試運行前,月度集中競價浮動在 0.38-0.44 元/kWh 之間,與長協價差在 0.001-0.089元/kWh。且 2026 年可能存在月度競價與長協價格倒掛的月份,極為考驗售電公司的交易能力與履約能力。
江蘇燃煤發電成本為 0.32-0.33 元/kWh,報出極低價格,明顯不符常識。
供電中斷: 如果售電公司破產,其與用戶簽訂的購電合同將無法繼續履行。用電企業將面臨被電網企業“強制保底供電”“有正當理由恢復未入市身份”的局面。保底電價通常遠高于市場正常水平(如 1.5 倍電費)。
2.電費結算與成本反彈風險
隱性費用和條款:售電公司可能會在網上綁定合同的環節中設置苛刻的、不易被察覺得條款。例如:
附加服務收費:在電費之外,巧立名目收取各種服務費、管理費等,在電費單中難以馬上察覺。
偏差考核風險轉移:將用電負荷預測偏差的考核風險更多地轉移給用戶,一旦用戶實際用電量與合同電量不符,將面臨高額的罰款。
合同年限更改:網上綁定的合同周期與紙質合同不符,故意延長合同到期日期,為業主更換供應商設立流程障礙。
價格聯動條款:設置當上游市場電價上漲到某個閾值時,銷售電價也隨之浮動的條款,使得所謂的“低價”名存實亡。
“低價陷阱 ”后的漲價:售電公司可能采取“先虧后賺”的策略。在第一年以極低價搶占市場,使用戶形成依賴。在次年續簽合同時,大幅提高電價,而用戶由于已經習慣了其服務或切換成本較高 ,被迫接受漲價。

3.業務規范性與法律糾紛風險
業務合規:目前市場大多數業主對自身在江蘇電力交易中心的賬號密碼、CA及口令密碼不知情,甚至不由自己企業保管,相當于將管理權限全盤交出。
信用缺失:一個以惡意競爭為主要手段的公司,其商業信譽和長期經營意愿本身就值得懷疑。與這樣的公司合作,存在基礎性的信用風險。
法律糾紛:當售電公司無法履行合同或試圖通過不合理條款增收費用時,極易引發法律糾紛。訴訟過程耗時耗力,即使用電企業最終勝訴,也可能已經蒙受了業務中斷等無法挽回的損失。
給用電企業的建議:
2026年的售電市場注定是一個賽道白熱化競爭、政策調整完善、市場價格起伏的一年,真正的規模化售電公司更傾向于降低客戶在 2026 年的售電風險,同時保障自身經營與履約能力。在選擇售電伙伴時 ,穩健和信譽應優先于激進的價格。
業主面對極低價報價時,應保持清醒,做到 “不唯價格論 ”,進行綜合評估:
理性分析報價:將報價與市場公開的批發電價(如月度集中競價出清價)進行對比,判斷其合理性 。遠低于成本的價格必然是不可持續的。
著眼長期合作:選擇一家穩健、可靠的售電公司, 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比追逐短期的一點價差更為重要。
背景調查:考察售電公司的股東背景、資金實力、從業經驗、市場口碑。
審閱合同細節:仔細閱讀合同中的每一個條款,特別是關于偏差考核、結算方式、違約責任、價格調整機制等核心內容。
評估服務能力:了解其技術支持團隊、負荷預測精度、客戶服務響應速度以及能提供哪些增值服務。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