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能源資源稟賦得天獨厚——既是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更是“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的關鍵通道。
“十四五”以來,甘肅錨定“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核心目標,統籌能源安全保障與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隴原能源發展的“底盤”更穩、“成色”更綠、“動能”更強。
能源轉型跑出“甘肅速度”
在酒泉市瓜州縣的戈壁荒灘上,連綿的風機與熠熠生輝的光伏板構成了一幅壯美的綠色能源畫卷。這里的變化是甘肅能源供應結構深度轉型的生動縮影——全省電源總裝機中非化石能源裝機8434.8萬千瓦,占電源總裝機的73.7%,較“十三五”末提高了15個百分點。
能源轉型不僅體現于供給端,更滲透到消費領域的方方面面。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省能源局局長霍子俊介紹,甘肅創新推廣源網荷儲一體化、綠電聚合供應等新型用能模式,2024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29%,較“十三五”末提升2.4個百分點,高出全國9.3個百分點。“綠電消費”正成為隴原產業升級的新標簽。
敦煌的探索更具示范意義。作為風光資源富集區,國網敦煌市供電公司于2024年底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落地“全域零碳”現代智慧配電網項目:集光伏發電、儲能系統、充電樁、能量管理系統于一體的交直流混合微電網,在今年敦煌文博會期間首次投入保電工作,實現場館100%綠電供應,讓“零碳展會”從理念變為現實。
筑牢國家能源戰略支點
走進慶陽換流站,隴電入魯特高壓工程的換流閥正發出平穩的嗡鳴。這項重點工程每年可向山東輸送電能360億千瓦時,其915公里的輸電線路,將甘肅的清潔能源與華東的用電需求緊密相連,成為隴電外送的標志性工程。
“目前甘肅在運及啟動實施的特高壓直流外送通道已達4條。”霍子俊說,其中酒湖直流具備滿負荷運行能力,隴電入魯已投運且輸送電量突破100億千瓦時,隴電入浙進入全面施工階段,隴電入川有望年內核準開工。“十四五”以來,全省累計外送電量超2600億千瓦時,覆蓋26個省份,隴原的“風”與“光”,點亮了全國千萬家庭的燈火。
在能源安全保障領域,“十四五”以來,甘肅共建成投產煤礦13處,核準獲批20處,2024年全省原煤產量達6665萬噸,較“十三五”末增長72.7%;建成隴東千萬噸油氣生產基地和全國首個百萬噸級頁巖油生產示范區,油氣年產量分別達到1253.6萬噸、9.1億立方米,較“十三五”末增長29.4%和133.9%。與此同時,西氣東輸三線、四線甘肅段建成投產,全省油氣長輸管道里程今年內有望達到1.15萬公里。
國家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示范區建設更實現標志性進展。甘肅通過推進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新能源并網裝機較“十三五”末增長216.9%,新增規模相當于2.2個三峽水電站;新能源年發電量806億千瓦時,較“十三五”末增長112.1%。如今,甘肅新能源裝機及發電量占比分別達到65.1%和39.6%,均位居全國前列。
構建現代能源產業“生態閉環”
在酒泉經開區內,金風科技的風機主機、中材葉片的復合材料葉片、日月重工的輪轂鑄件通過智能化生產線接連下線——這里正是甘肅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的“核心陣地”。
“十四五”以來,甘肅聚力打造風電、光伏、光熱裝備制造三條全產業鏈,著力培育氫能、儲能裝備制造兩個新增長點,逐步建成西部乃至全國鏈條最完整、聚集效應最明顯、輻射能力最強勁的產業集群,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年產值2025年有望突破千億元。
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的躍升,為新能源消納筑牢“安全閥”,“煤電調峰+抽蓄打底+儲能補充+光熱支撐”的多元化調峰體系,讓大量綠電“發得出、用得好”。與此同時,電網支撐能力同步增強,交流外送能力提升至3040萬千瓦,較“十三五”末增長32.2%,為新能源跨省跨區輸送打通“主動脈”。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