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徠山間,機械轟鳴;肥城地下,鹽穴“蘇醒”。近日,記者來到我市多個儲能項目建設現場,看到一座座服務電網調峰、保障能源安全的巨型“穩定器”和“超級充電寶”拔地而起。它們一頭連著調峰保供,一頭牽著綠色發展,正為泰安“儲能之都”的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國產變速機組首用于抽水蓄能
投運后年減碳130萬噸
在泰安二期抽水蓄能電站施工現場,群山含翠,工程建設正酣,一座服務電網調峰、保障能源安全的巨型“穩定器”正逐漸成形。目前,項目籌建期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水庫與輸水發電系統建設全面提速,整體進度已完成67%。山東泰山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工程部專責董浩介紹,上水庫主壩填筑已于7月底完成,下水庫計劃于12月底進行蓄水驗收。
這座電站建成后,預計年發電量達18億千瓦時,將成為電網調節的“智能心臟”。其最引人注目的技術突破在于,電站安裝的6臺機組中有2臺為我國自主研發的變速機組,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開創了抽水蓄能變速機組國產化應用的先河。“項目投運后,每年可節約原煤約6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30萬噸,這將為泰安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注入綠色動能。”談及環保效益,該公司工程部工程建設管理李瑾算了這樣一筆“綠色賬”。
鹽穴變身“超級充電寶”
壓縮空氣儲能實現“變廢為寶”
在肥城經濟開發區,中電建2×300MW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項目主體土建工程已完工,即將進入關鍵設備安裝階段。該項目總投資36.4億元,利用地下近1300米深處的巨型鹽穴作為天然儲氣庫,總容量達90萬立方米。
“我們正在為電網打造一個‘巨型充電寶’,”中電建肥城壓儲項目部項目副經理吳天銀介紹,在電網用電低谷時,可利用富余電能把空氣壓縮進鹽穴,并同步存儲壓縮產生的熱量;待到用電高峰時,再將鹽穴中的高壓空氣釋放,加熱后驅動發電,這一存一放之間,便實現了電力的“削峰填谷”,為新能源消納提供了有力支撐。
該項目創新采用水介質高溫絕熱壓縮空氣儲能技術,電電轉換效率達70%,其多罐輪序儲熱系統也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建成后,年上網電量約11.88億千瓦時,可滿足60萬戶家庭全年用電,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96萬噸。
肥城作為全國最大井礦鹽生產基地,長期采鹽形成的46對、超2000萬立方米的地下鹽穴,正從“生態負擔”轉變為儲能的理想載體。肥城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部副部長劉旭東表示,目前該區已建成和在建儲能項目總裝機規模超3480兆瓦,正按照“前端采鹽建穴、中端儲能儲氣、后端建網延鏈”的思路打造完整產業鏈,為泰安建設千萬千瓦級“儲能之都”貢獻力量。
新能源裝機近700萬千瓦
“儲能之都”鑄就完整鏈條
泰安的儲能布局遠不止于此。全市正在推進的儲能項目達22個,計劃總投資340億元。其中,已建成項目2個,在建項目10個,另有10個項目已簽約。泰安儲能產業集群已成功入選全省首批支柱型雁陣型集群和未來產業集群,“儲能之都”入選省“十強產業”場景創新引領區。
產業發展,規劃先行。我市編制了國內首個鹽穴儲能儲氣專項規劃,并從裝機規模10兆瓦的首個商業運行電站起步,不斷迭代升級至300兆瓦、350兆瓦、660兆瓦級別,多次創造全國第一。在抽水蓄能方面,裝機100萬千瓦的泰山抽水蓄能一期已建成投運;裝機180萬千瓦的二期項目正在加快建設,計劃2027年并網發電;裝機45萬千瓦的三期項目已納入國家規劃,爭取盡快實施。電化學和新型儲能方面,多個百兆瓦級電站項目正在穩步推進。
與此同時,新型電力系統加快建設,智能微電網示范項目數量居全省首位;能源裝備制造鏈式聚合,在新能源電池和智能輸變電領域形成了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我市新能源裝備制造業集群獲評山東省首批先進制造業集群。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市新能源裝機容量已達696.82萬千瓦。“‘十四五’期間,在完成燃煤機組改造和小煤電關停的同時,今年1至9月,新能源發電量逆勢增長11.66%,成功應對了歷史最高用電負荷。”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孟仲介紹,泰安把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打造山東省黃河戰略先行區和助力全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示范區建設的重要抓手,以千萬千瓦級“儲能之都”為引領,不斷優化全市能源結構、持續推動能源領域改革創新、培強做大裝備產業,讓新能源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