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新網記者來到鄂爾多斯進行了調研。調研中發現,鄂爾多斯政府乃至企業受益于光伏治沙,這幾年在光伏發電上網之外,沙塵暴也明顯減少了。但展望未來,依然需要更科學、有序地解決光伏治沙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光伏板與西紅柿
深秋的庫布其沙漠腹地,杜洪光瞅著眼前的光伏板心情大好。他俯身摘了光伏板下種植的西紅柿,旁若無人地吃了起來。一邊吃,一邊對記者說:“這是有機的,放心吃。”
“這些西紅柿,賣到上海,一斤至少20元。”杜洪光認為,在過去幾年間,當地農牧民依靠光伏板下種植蔬菜等,走上了致富之路。
當地民眾郝耀告訴記者,“今年在光伏板下種植了12畝西紅柿等蔬菜,目前已收入了5萬元,主要銷往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
位于中國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杜洪光是庫布其沙漠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股東方億利集團的相關負責人。
杜洪光介紹,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2022年6月開工建設,2023年12月竣工并網發電,項目年均發電41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123萬噸標準煤,減少319.8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每年還能為黃河“減負”200萬噸泥沙。
“我腳下的這些光伏板身兼數職。”杜洪光告訴記者,“支架扎根沙地固沙,板間沙障鎖住珍貴水源,板體遮擋陽光降低蒸發量,慢慢就形成了植物生長的‘小溫室’。”正是這種“發電+治沙”的雙重功能,讓庫布其的沙漠治理走向了可持續的良性循環。目前在光伏治沙項目區有近千畝中藥材和有機果蔬采用現代化節水種植,可產生較好的農業經濟效益。
“為了讓光伏治沙能產生更大的效用,億利集團設計研發并應用了大跨度柔性支架智能光伏系統,該智能支架最大的好處是板下空間大,土地利用率高,且可實現機械化、規模化。”杜洪光說。
光伏與治沙的互補優勢 光伏和治沙有著先天的資源互補優勢,中國沙漠、戈壁面積128萬平方公里,廣袤的沙漠、戈壁和充足的日照條件,為光伏發電提供了所需的土地資源和光照資源。
記者從鄂爾多斯市林草局獲悉,鄂爾多斯市立足資源優勢,深入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在庫布其沙漠北緣、黃河南岸規劃布局“光伏長城”治沙帶,通過打造“生態、綠電、產業、創新、富民”“五位一體”的“光伏長城”,著力將其建成一條治理沙漠、保護黃河的“生態長城”,一條能源轉型、擴容增量的“綠電長城”,一條強基聚鏈、互補共贏的“產業長城”,一條科技引領、場景融合的“創新長城”,建設一條綠富同興、惠民利民的“富民長城”,努力實現1+1>2的治理效果。
業界人士認為,鄂爾多斯市采取“光伏+治沙”模式推進荒漠化治理,就是為了在庫布其沙漠北緣、黃河以南筑起屏障,阻止流沙入侵母親河。
據了解,目前,鄂爾多斯市共批復光伏指標3979萬千瓦(其中獲批自治區一體化工程新能源指標1370萬千瓦),已建成1002萬千瓦,實現光伏治沙70萬畝;在建光伏2977萬千瓦。已上報未批復光伏項目1600萬千瓦(至江蘇、至安徽大基地);擬上報光伏項目500萬千瓦(至浙江)。共已規劃布局光伏項目6079萬千瓦,項目全部建成后可實現光伏治沙超300萬畝,通過在黃河南岸筑起“光伏長城”、鎖邊林兩道堅實的生態防線,為筑牢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做出更大貢獻。
“鄂爾多斯通過太陽能水泵與精細滴灌等技術相結合,有效解決了荒漠化地區植物灌溉難題。”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洪光宇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杜洪光告訴記者,防沙治沙促進沙區植被改善,使植被生產力和生物量不斷增加,土壤結構得到改善,土壤有機質增加,是增加碳匯的重要過程,荒漠化防治在實現“雙碳”目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中國荒漠化地區生態狀況不斷改善,植被得到恢復,“治沙增匯”的潛力越來越受關注。
打造鄂爾多斯光伏治沙名片 鄂爾多斯推行的光伏治沙未來還需要克服哪些困難?
內蒙古經濟學家蓋志毅認為,開展光伏治沙對改善沙漠局部生態環境已有初步成效,已得到有關方面試驗認可,但還沒有大規模地推廣和示范,存在一些政策空白地帶。“目前光伏治沙的建設標準、認定標準、建設模式都是空白,各地急需制定科學統一的光伏電站建設標準。”
蓋志毅認為,為了避免走彎路,各方要認真總結新能源與生態修復協同增效的成功經驗和模式,積極加以推廣。在目前取得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全國防沙治沙示范區建設,推動和鼓勵新能源企業積極開展光伏治沙,探索農光、林光、牧光、漁光、藥光、旅光等多種產業互補示范項目,全面提升試驗試點水平,為能源安全和生態安全提供借鑒。
蓋志毅還建議,要充分發揮現有大型項目,荒漠化防治的集成示范作用,因地制宜地推廣防沙治沙和生態產業、生態富民相結合的系統解決方案。在荒漠化地區大力推廣風電光伏以及農光、牧光互補示范項目的實施,推動荒漠化地區的生態修復,以期實現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與生態修復共贏。
杜洪光注意到,在光伏治沙領域,有的項目急于上馬、施工過程中對沙區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壞,急需指導性強、科學規范、區劃分類發展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出臺。
杜洪光建議,國家應加快出臺光伏治沙的認定標準和建設標準。制訂出臺《沙區光伏基地發展指導意見》,明確優先發展區域和限制區域;加快出臺鼓勵光伏與治沙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
杜洪光還表示,作為荒漠化防治國際交流的重要合作領域,中國光伏治沙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保障了國家生態安全和能源安全,實現了地方經濟振興。他建議未來鄂爾多斯要打造光伏治沙名片,讓這座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能更久遠。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