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氣象臺預報,8月27日8時至28日8時,京津冀地區仍有明顯降雨。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今年我國汛期雨季進程總體偏早。華北雨季于7月5日開始,較常年偏早13天,為1961年以來最早。截至8月25日,華北雨季已持續52天,較常年雨季長度(30天)明顯偏長,且還未結束。今年華北雨季超長“待機”的原因是什么,這種破紀錄事件正常嗎?針對以上問題,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國家氣候中心相關專家。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支蓉介紹,依據氣象行業標準《中國雨季監測指標華北雨季》,京津冀、晉和內蒙古三個分區中最早進入雨季的某分區雨季開始日為華北雨季的開始日,分區內雨季已經開始的站點累計比例達到或超過該分區所對應的比例值時(京津冀為70%,晉、內蒙古為60%),則將該日定為該分區雨季開始日。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截至7月5日,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已穩定維持在25°N以北,內蒙古中部監測區降水量累計達標站點比例超過雨季開始閾值(60%),判定2025年華北雨季于7月5日在內蒙古中部首先開始,較往年華北雨季開始時間——7月18日,偏早13天。截至8月21日,華北雨季監測區平均降水量315.5毫米,較雨季常年值(136.6毫米)偏多131%。
“開始早、結束晚,2025年華北雨季確實較長。”支蓉說,降雨次數多、降雨量大、空氣濕度大也使這個雨季格外潮濕。
“今夏華北地區雨季降水呈現明顯偏多態勢,與赤道太平洋海溫異常、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持續偏強偏西偏北、臺風活動及地形因素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支蓉說。
支蓉表示,在全球變暖影響下,副高北界向高緯度拓展,為副高北抬提供了大尺度環流背景。2025年春季以來,赤道太平洋持續呈現“西暖東冷”的海溫異常分布,此類海溫配置有利于東亞夏季風偏強,并推動副高位置異常偏北。
今年7月以來,副高整體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強偏西偏北。尤其是7月,副高脊線位置達到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北水平。在這樣的異常環流影響下,低緯暖濕氣流沿副高外圍源源不斷向北輸送至我國北方地區,與高緯地區南下的冷空氣相結合,導致華北等地降水異常偏多。
“天氣尺度系統同樣對華北降水起到重要增幅作用。”支蓉說,歷史案例表明,北上臺風與副高配合可導致極端降水事件。例如2023年7月底,臺風“卡努”協同輸送水汽,在華北地區引發歷史性暴雨。今年第8號臺風“竹節草”也間接影響華北降水。臺風外圍的水汽、氣流沿著副高的外圍向華北輸送,使華北地區的水汽條件更加充沛。
此外,地形因素亦不可忽視。京津冀地區西倚太行山脈、北靠燕山山脈,呈“西北高、東南低”的階梯狀格局。當暖濕氣流向北推進時,受山脈阻擋強迫抬升,一方面通過絕熱冷卻促進水汽凝結,另一方面可能在山前形成輻合中心,促進對流發展,從而形成降水。這種地形抬升效應與天氣系統配合,進一步放大降水效率。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高級工程師竺夏英認為,華北雨季的“破紀錄”并非偶然,而是全球氣候系統變化的局部體現。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唯有持續提升氣候適應與應對能力,才能更好地抵御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