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效STEG。
圖片來源:美國羅切斯特大學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5日報道,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科學家借助黑色金屬技術,研制出一款新型太陽能熱電發電機(STEG),其轉換效率較早期版本提高了15倍。該設備可用于為物聯網無線傳感器、可穿戴設備供電,或作為農村地區的離網可再生能源系統。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于最新一期《光:科學與應用》雜志。
STEG被科學界視為極具潛力的太陽能發電方式,不僅能利用陽光,還可吸收多種熱能,將其轉化為電力。其基本結構包括熱側、冷側及中間的半導體材料,兩側之間的溫差通過塞貝克效應產生電力。
然而,現有STEG存在顯著的效率瓶頸,制約了其作為實用能源的廣泛應用。目前大多數STEG的光能轉化率不足1%,而住宅太陽能電池板系統的轉化率可達20%左右。在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獨特的光譜工程與熱管理方法,研制出新型STEG設備。
新型高效STEG集成了三大創新策略:熱側采用自研的黑色金屬技術,使普通鎢金屬能選擇性吸收太陽光波長;飛秒激光脈沖在金屬表面蝕刻納米級結構,既增強了設備對太陽光能量的吸收,又減少了熱輻射損失,在冷側利用飛秒激光處理普通鋁材,制造具有微結構的散熱器,通過輻射與對流大幅提升散熱效率,使鋁散熱器的冷卻性能提高一倍;在熱側以塑料片覆蓋黑色金屬形成“迷你溫室”,有效減少對流和導熱,提升了熱側的溫度。
研究團隊表示,過去幾十年,學界主要致力于改進STEG中的半導體材料,雖在整體效率上有所提升,但進展有限。而這次新研究通過增強熱側的吸熱與保溫能力,優化冷側的散熱性能,實現了效率的顯著突破。此外,簡單的演示證明,該STEG可為有機發光二極管供電,且效率遠高于現有方法。
【總編輯圈點】
STEG的基本結構是熱側、冷側及中間的半導體材料。當冷熱兩側存在溫差時,熱能通過塞貝克效應直接產生電能。此前,科研界一直專注于提升STEG所用半導體材料的性能。這次,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不再執著于半導體材料,而是將目光瞄準了STEG的兩側,使用實驗室此前已經開發的黑金屬技術,讓熱端更熱;通過激光飛秒技術改造鋁材,讓冷端更冷。思路一變天地開,這一舉措將STEG發電效率大幅提升15倍,為STEG的大規模應用掃清了障礙。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