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日前對外公布。中國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26日介紹,這是中國碳市場領域第一份中央文件,明確了全國碳市場中長期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總經濟師張昕認為,《意見》為建設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勾畫了路線圖,圍繞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的目標,將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要求具象化。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嚴剛表示,《意見》作為全國碳市場建設部署的綱領性文件,是落實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具體舉措,標志著中國碳市場建設進入新征程。
2021年和2024年,中國先后建成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制碳市場)和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自愿碳市場)。這兩個市場既各有側重又相互銜接,共同構成了全國碳市場體系。裴曉菲說,經過四年多的發展,全國碳市場建設實現了起步穩、運行穩,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截至2025年8月22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6.8億噸,總成交額達474.1億元(人民幣,下同)。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累計成交核證自愿減排量249萬噸,成交額達2.1億元。
“我們建章立制,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30余項制度和技術規范,初步形成了多層級、較完備的碳市場法規制度體系。”裴曉菲說,同時,還不斷擴大重點行業覆蓋范圍,在發電行業基礎上,今年將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納入強制碳市場,對全國60%以上碳排放量實現了有效管控。
對于如何深入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裴曉菲表示,首先,將根據行業發展狀況、降碳減污貢獻、數據質量基礎、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擴大強制碳市場的覆蓋行業范圍。建立預期明確、公開透明的碳排放配額管理制度,明確市場中長期碳排放配額控制目標,逐步由強度控制轉向總量控制。配額分配方式由免費轉向免費和有償相結合,有序提高有償分配比例。
同時,著力提升碳市場活力。將聯合金融機構,探索開發與碳排放權和核證自愿減排量相關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建立碳質押、碳回購等政策制度。
“碳質押就是企業將政府分配的碳配額或核證自愿減排量等碳資產作為質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碳回購則是配額持有者將碳資產出售給第三方機構,并約定在未來以約定價格回購,從而獲得短期資金融通。這兩項制度都有利于拓展重點排放單位的融資渠道,盤活碳資產,降低融資成本,提升節能減碳積極性和主動性。”裴曉菲說,同時,將穩妥推進符合要求的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適時引入其他非履約主體參與強制碳市場交易、符合條件的自然人參與自愿碳市場交易。
裴曉菲表示,生態環境部將不斷夯實碳市場建設制度基礎,為加快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全國碳市場提供有力保障。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