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給持續(xù)放量:8月再攀高峰
回顧7月,國內多晶硅產量達10.8萬噸,表現穩(wěn)健。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部分頭部企業(yè)基地檢修恢復并貢獻少量增量的帶動下,月末周度產量環(huán)比勁增4%,攀升至2.65萬噸。這一趨勢將在8月得以延續(xù)并放大,據多方排產計劃匯總及最新產業(yè)情報顯示,8月國內多晶硅產量預期將躍升至約12.5萬噸水平,達到近期新高。供給側的擴張勢頭明確且強勁。
二、需求側結構性矛盾加劇:漲價、觀望與海外轉移
價格傳導持續(xù),成交仍顯謹慎: 受上游原材料成本支撐,7月硅片、電池片、組件價格均呈現不同程度的調漲。然而,在高價環(huán)境下,7月實際采購成交總量依然偏少,反映下游的觀望情緒濃厚。預期隨著當前庫存逐步消耗,若8月多晶硅報價維持堅挺,下游廠商被迫從價格區(qū)間下沿入場采購的可能性增大,成交有望逐步恢復活躍度,但整體動能仍需觀察。
終端承壓,接受意愿成“達摩克利斯之劍”: 當前最核心的癥結在于終端裝機收益預期的不確定性!在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的初期(2025年),收益模型本就面臨重構與風險。在此背景下,若上游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多晶硅)價格持續(xù)上漲,將顯著擠壓下游電站端的預期收益率。這極有可能導致終端項目決策延遲甚至取消,進而拖累新增裝機容量的實際落地節(jié)奏。
海外市場:不確定性中的一線希望: 作為重要的對沖力量,海外需求正呈現明顯的“前置化”趨勢。動因有二:一是當前全球光伏產業(yè)鏈價格普漲的確定性較高,海外買家存在鎖定成本的動機;二是市場傳聞國內出口退稅政策或有變數(雖未最終落地,但預期已形成),進一步刺激了海外訂單提前下達的意愿。這部分增量將成為消化國內過剩產能的關鍵砝碼,但其持續(xù)性和力度仍需緊密追蹤政策動向及海外市場實際景氣。
三、核心數據異動與關鍵矛盾的解讀
庫存的“反常”回落:信號與解讀: 7月份一個看似“反常”的數據點是:在產量增加、需求走弱的大背景下,多晶硅庫存卻環(huán)比大幅下降了3萬噸以上。這并非需求基本面強勁的體現,而是價格劇烈波動下的短期應激反應——下游廠商(特別是持有前期低價長單者)在原料價格急速拉漲后,加速提貨執(zhí)行已有訂單,旨在保障自身低成本原料供應,鎖定生產成本優(yōu)勢。這實質上是對遠期低價資源的集中消耗,一定程度透支了未來采購需求,并掩蓋了真實需求的疲軟。
八月供需平衡表發(fā)出強烈預警:
供給過剩初現: 將8月多晶硅預期產量12.5萬噸與硅片排產53.29GW對比來看(注:依據當前主流效率水平換算),已呈現明確的結構性供給過剩(理論硅耗對應所需多晶硅量低于12.5萬噸)。即便考慮部分海外增量消化,庫存重新積累幾乎是必然趨勢。
價格與需求的矛盾加劇: 上游價格的持續(xù)強勢(供給成本支撐/部分環(huán)節(jié)博弈)與下游終端對高成本的接受度(裝機收益率)形成尖銳的對立。供給端排產增加的成本壓力向下游傳導,而下游承受能力已達瓶頸甚至可能退縮。
結論與警示:
當前,中國光伏產業(yè)鏈正站在一個微妙的節(jié)點:
八月是“沖刺”還是“拐點”? 多晶硅產量沖刺新高,但“量增”背后潛藏著“價漲傷需求”和“庫存反噬”的巨大隱患。
“雙重撕裂”風險不容忽視:
裂點一:供給擴張與現實需求(尤其國內終端)之間的脫節(jié)加劇,庫存積累恐在八月后期至九月形成價格下行壓力。
裂點二:原材料高成本與終端低收益預期之間的尖銳矛盾持續(xù)深化。若上游價格無法軟著陸,裝機意愿的實質性收縮將對整個產業(yè)產生負反饋。
海外成為關鍵變量但非“萬能藥”: 海外需求的“前置化”脈沖效應能緩沖部分壓力,但難以完全填補潛在的需求空檔期,且其持續(xù)性受制于政策調整和海外市場本身的經濟環(huán)境。出口退稅變化預期是把“雙刃劍”,短期刺激前置,但中期影響待評估。
警惕“虛假繁榮”: 由“集中兌現低價訂單”驅動的庫存下降,本質上是一種需求的“時間平移”,而非消失點的抬升。當這部分低價資源消耗殆盡,真實購買力的成色將面臨考驗。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