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態電池領域,資本狂熱與技術落地之間的鴻溝,遠比市場預期的更嚴峻!
當資本市場的“鎂光燈”,聚焦于全固態電池未來萬億級市場藍圖時,實驗室里的工程師們,仍在與全固態電池各種技術難題“纏斗”。
這種鮮明的對比,折射出電池產業轉型升級期的一個典型特征:資本市場對全固態電池技術的狂熱追逐,與制造端面臨的工程化難題形成尖銳“對立”。
現階段,這場關于“下一代電池技術”的“豪賭”,正在技術理想與工程現實之間形成一道巨大的產業“鴻溝”。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行業已形成兩大陣營:一邊,部分企業宣布的全固態電池量產裝車時間表越來越早,而另一邊,也有很多企業則認為全固態電池商業化仍需較長時間。這種差別產生了很危險的“預期差”。
一些“冷水”
近日,寧德時代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其在(全)固態電池領域有10余年研發積累,組建了業內領先的研發團隊,技術處于行業領先;目前科學問題基本解決,工程問題待解,離包括供應鏈在內的商業化還有一段距離。
由此來看,寧德時代曾提出的“2027年小規模量產-2030年規?;?rdquo;的(全)固態電池路線圖,本質上是對行業過度樂觀的技術目標糾偏。
同時,高能時代的2個全固態電池項目,近期突然“爆雷”而被終止,并有消息稱其核心團隊已解散。這更如一聲“驚雷”,撕開了資本敘事與技術現實之間的“華麗帷幕”。
資料顯示,高能時代創始人、董事長羅明深耕全固態電池產業超15年,曾擔任豐田汽車動力技術研發負責人,并幫助長城汽車在日本組建電池研發中心。2021年,羅明創立高能時代,據悉該公司在珠海、深圳和日本橫濱設有三大研發基地,是國內較早完成1Ah-20Ah全固態電池樣品的企業之一。
而且,高能時代相繼獲得多輪融資,可謂是全固態電池領域明星企業。然而其相關項目戛然而止,進一步為全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增添了現實性警示。
此外,今年6月,有研新材發布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計劃通過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其硫化鋰業務相關資產,包括相關專利、專有技術及設備,掛牌底價不低于標的資產評估值,或超1億元。
硫化鋰是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主要原材料,上述項目被拋售,或反映出部分早期項目在工程化落地階段仍面臨困境。
全固態電池產業化難點
現階段,全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面臨多重挑戰,這主要來自于技術路線、供應鏈和工程化三個維度。
首先,技術路線分化,仍處在探索階段。
目前,主流的技術路線包括硫化物、氧化物、鹵化物、聚合物等,每種路線都存在明顯的短板,仍處在科學探索,向實際應用轉化階段。
其次,供應鏈重構引發成本困境。
例如,硫化物電解質的生產,對環境要求極其苛刻,產線建設和運維成本高昂;值得注意的是,硫化鋰等原材料價格昂貴,目前產品質地好的硫化鋰價格在五六百萬元每噸,勢必將導致固態電池成本偏高難下。
設備和工藝方面,業界普遍認為,干法工藝更適配全固態電池的生產,而相關干法設備制造成本高,往往還需要與電芯企業深度綁定,聯合開發。且每調整一定材料配比,都需要反復試驗,并非一蹴而就。
第三,全固態電池工程化難度與商業化預期的斷層,不容忽視。
例如,盡管硫化物電解質研發取得突破,但實際應用到電芯層級,為保障電芯穩定性,并要達到車規級核心性能標準,仍面臨極高的挑戰:固固界面穩定性測試、量產設備研發及交付難題等。這就使得從材料到電芯,從實驗室樣品到量產裝車的工程化難度呈指數級上升。目前看,其規?;瘧糜谛履茉雌囶I域為時尚早。
“小步快走”替代“一步到位”
近期,電池中國在產業鏈調研中了解到,不少企業對全固態電池規?;慨a裝車持謹慎態度,企業普遍認為不宜操之過急。
通過實地走訪,電池中國發現,部分企業并非“一步到位”布局全固態電池,而是通過設置分階段的目標,從液態電池逐步向全固態電池過渡。
資料顯示,目前,孚能科技半固態電池已實現GWh級別出貨。同時,其通過“半固態電池+全固態電池”雙軌并行路徑,不僅實現半固態電池商業化落地,而且為其全固態電池技術突破預留了研發時間。
又如,藍固新能源通過“液態電解質-混合固液電解質-固態電解質”的技術路線,進行全產業鏈布局。
全固態電池產業化,本質上是一場涉及材料、工藝和供應鏈的全面革命。目前,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瑞浦蘭鈞、欣旺達、清陶、安瓦新能源、中固時代、德爾股份等在內的眾多電池企業,都在積極布局。
業界人士指出,當前,行業仍需保持理性認知,既要警惕資本炒作帶來的“技術幻象”,又要堅定不移地持續推進材料創新和工藝突破,以助力全固態電池未來實現量產裝車。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