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電信四川公司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通過建立健全節能減排管控機制、實施節能降碳專項行動等舉措,在推進數智化轉型的同時,探索出一條行業綠色發展之路。
走進位于成都的中國電信西部信息中心,機房內設備整齊陳列,一臺臺服務器綠燈頻閃、穩定運行。這是我國首個國家級安全數據中心,也是中國西部最重要的通信交換及信息處理核心樞紐。
“通過老舊設備煥新、制冷系統升級、配電系統增效等措施,目前西信一期IDC機房PUE(平均電能利用效率)值降低達到了0.285。”四川電信節約能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完成節能改造后,年節約用電量1285萬千瓦時,減少約1579噸標準煤排放。
在涼山州木里縣,結合高海拔地區日照豐富的特點,四川電信創新使用自研“液體控溫鋰電池的光儲冷一體化系統”,打造綠色零碳機房,不僅解決了偏遠地區基站引電難題,還依靠系統的儲電能力為當地森林防滅火瞭望哨人員提供生活用電。
面對5G基站能耗快速增長的挑戰,四川電信基于大數據和AI技術,自主研發基站智慧節能平臺,創新部署基站“休眠”節能技術,引入智能節電管控系統,實現全網基站安全、靈活、自動化節能調度。
“這一系列措施能夠實現年節電約6240萬度,折合年降碳超3.5萬噸。”該負責人表示,2024年,四川電信單位電信業務碳排放總量同比下降達18.09%。自主創新研發的節能產品“具有能耗管理功能的戶外一體化電源柜”納入工信部推薦目錄面向全國推廣,為賦能社會綠色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甘孜州丹巴縣燕窩溝,15個綠色“智算艙”正以每秒萬億次的速度進行運算,運算結果將被用于AI軟件開發中的“推理環節”和模型訓練。
這是四川電信打造的全國首個高海拔分布式綠色算力集群,專門針對川西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設計。以“集裝箱”形態部署的分布式“智算艙”,可以有效減少電力傳輸損耗,推動當地清潔能源就地消納轉化,實現“綠電+算力”融合發展。
據了解,“智算艙”采用風冷與水冷結合的降溫方式,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最大化利用此前的棄水、棄電資源。自首個綠色算艙在丹巴縣運營一年多來,已消納清潔能源約200萬度,驗證了“綠電”就地轉化為“算力”的優勢。
在此基礎上,下一步,四川電信還將探索“豐水期水電消納,枯水期探索水光互補”的模式,促進更多新能源的應用,助力當地算力項目能源供應中風電、光伏等占比不低于80。
四川電信積極探索“數智+綠色”融合發展模式,將5G、云計算、大數據、AI等先進的數字技術與綠色低碳理念深度結合,在社會經濟及民生多個領域打造創新應用標桿,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全方位綠色解決方案。
2025年9月,由四川電信打造的“5G+綠色邊緣算力節點”賦能城市低碳發展的創新實踐項目榮獲第三屆“新綠杯”全國總決賽一等獎。據了解,該項目創新性地將邊緣算力設施與城市建筑、景觀和低碳目標深度融合,突破傳統通信載體技術限制,為城市提供了高效、綠色的邊緣算力服務新范式。
項目不僅實現PUE值,在城市生活節能方面,四川電信助力全省1000余個小區地下停車場完成智能照明系統升級改造,共安裝智能照明燈具82,878盞,裝機量位居行業第一。該系統融合電信自研的AI潮汐節能大腦和智能化感應技術,實現燈具間雙向通信,創新性地根據人車流動情況自動調節照明亮度,真正做到光隨車走,潮汐照明,每年節約用電量達50%以上。
位于成都的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一條條全自動智能制造生產線正高效運轉。四川電信依托優質5G定制網支撐IGV智能搬運小車、機械臂、智能分檢機等應用高速運轉,讓能耗降低約30%,生產效率提升1.6倍,在降低能耗的同時進一步降本增效。
鄉野之間,德陽市新中鎮5G農場遠近聞名。四川電信聯合當地政府打造的無人農場通過物聯網設備實現了“耕、種、管、收”全過程自動化。管理員可以實時監控作物生長,自動調節水肥藥投放,這種精細化管理不僅節約了30%的水肥用量,還提升了20%的土地產出效率。
真正的技術進步從來不是對自然的征服,而是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如今,四川電信持續通過新技術、新模式、新運營打造綠色新云網,以綠色算力構建數字經濟時代核心基礎能力,積極推動千行百業綠色、智能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