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后陳經驗”提出20周年。金東大地上,山水蝶變繪就生態答卷,基層治理激蕩創新活力,“三大突破”奏響鏗鏘足音,民生福祉持續提質增進,正書寫著“打造增長極、建設新中心”的生動篇章。
為全方位呈現金東之變,解碼“基層第一、發展第一、實干第一”的生動實踐,區融媒體中心推出“蹲點·現場觀察”系列報道,聚焦“三大突破”、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重點工作,多路記者深入項目現場、工廠車間、村社巷陌等基層一線,觀察發展現狀,聆聽基層聲音,探索實踐路徑,深度捕捉這片土地的時代脈動與澎湃活力。
9月的金東,持續的高溫不僅考驗著電網的承載極限,也推高了企業的用能焦慮。當人們習慣了用充電寶為手機充電,或是用充電小風扇乘涼,是否想象過,一排“超級充電寶”和一個“巨型空調”也可以在用電高峰期為企業“續航”制冷?這樣的設想正在金東成為現實。
在位于江東鎮的金義產投30MW/60MWh電儲能與水蓄冷項目現場,一組組整齊排列的儲能電池艙安裝完畢,正在進行并網驗收,即將投入使用。不遠處,兩個巨大的圓形“底座”已建成,即將托起總容積達21000立方米的蓄水罐——它們將借助水的特性,變身成為“巨型空調”,在用電高峰時段釋放清涼。
今年5月,金義產投30MW/60MWh電儲能與水蓄冷項目開工建設。目前電儲能部分即將投入使用,通過在夜間谷電時段蓄電、日間高峰時段放電,利用電價差異大幅降低潤馬光能科技(金華)有限公司的用電成本。同時,水蓄冷項目也在同步施工、高效推進,將于明年年初建成,通過“夜間制冷、白天調溫”模式,為電網“削峰填谷”提供有力支撐。這個全省首個深度融合“電儲能調頻+水蓄冷調峰”的示范項目,從開工建設到并網僅用了4個月時間,生動演繹了金東新型能源項目建設的“加速度”。
高效服務 助力項目全速推進
“我們項目地塊形狀較為狹長,整體利用率非常高。”金義產投水蓄冷節能系統項目施工單位現場負責人劉劍站在施工現場,指向眼前忙碌的工地介紹。該項目建設地點位于金東區江興街以東、江逸街以西、金賢路以北,總占地17.7畝,然而在項目開工建設之前,項目團隊遇到一個棘手的難題:項目建設地塊內由于空間緊湊,缺少建筑材料堆放場地,且指揮部選址迫在眉睫。
項目指揮部作為整個工程的“大腦”,承擔資源調度、監控質量等關鍵職能,直接關系到工程能否順利開展。為解決這一難題,金義產投集團主動與江嶺指揮部多次協商,反復溝通臨時用地的可行性與實施路徑。最終在江嶺指揮部的協調下,決定封閉江興街部分路段,用于搭建項目指揮部臨時辦公室及建材堆放區。這一舉措,極大緩解了場地限制帶來的壓力,使項目得以順利開工。“江嶺指揮部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包括臨時用電搭建和電纜管道鋪設等很多方面。”金義產投集團工作人員張書辰說。
為加快項目的建設進度,金義產投集團努力“將工作做到前面去”,對項目每一個環節的辦理流程、所需材料、潛在卡點,都做到了如指掌,提前籌劃。
6月初,在項目土建階段,施工團隊發現地塊內存在一處高壓線路,嚴重影響機械作業和后續結構施工。面對該技術障礙,金義產投集團第一時間啟動應急協調機制,組建專項小組與國網金華金東供電分公司對接,同步推進遷改方案設計與審批流程優化。通過緊密配合和多方努力,最快速度安排施工單位進場,完成高壓線遷改工作,為土建全面鋪開掃除了關鍵障礙。“我們會定期召開由參建各方參與的協調推進會,現場辦公,快速決策,保障了項目的高效、優質建設。”金義產投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孔超說。
科技賦能 探索智慧能源方案
正午過后,12套銀灰色的電池艙在陽光下靜靜矗立,仿佛一組巨大的“城市充電寶”。“電儲能項目采用德賽電池研發的磷酸鐵鋰儲能系統,配置12套5MWh電池艙和對應變流升壓艙,僅需2小時就能充滿電,最大充電量為60MWh,相當于6萬度電。”電儲能項目現場負責人馮江龍介紹,這套電儲能系統采用了智能組串式架構,實現電池簇之間的獨立控制與精準溫控。系統創新融合了七重安全防護體系,能有效預防過熱過充等隱患,并借助AI算法動態優化充放電策略,保障全生命周期高效運行。“利用峰谷價差實現經濟效益是電儲能項目的基本原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企業節約用電成本。”馮江龍說。
在另一旁的水蓄冷項目現場,工人正在緊張有序地施工。“這邊是蓄水的罐體,這邊則是動力泵,通過‘空中管廊+光伏圍欄’一體化搭建,無縫鏈接‘潤馬光能’廠房動力站空調系統。”劉劍指著現場的區塊介紹,“其原理就是精準利用峰谷電價政策,夜間電價低谷時段制備低溫冷凍水,白天電價高峰時段,通過循環水泵將儲存于蓄冷罐中的冷量釋放出來,以減少該時段制冷機組的運行耗電量。”據了解,該項目采用動態蓄冷調控策略,通過負荷預測與能源供需智能調節,每年可節約空調系統運行費用約1200萬元,實現用戶空調系統用能成本降幅超25%。
水蓄冷調峰依托北京英灃特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的專利技術,采用“新建高效蓄冷站房+冷熱雙蓄四季響應”的模式,建設了一套蓄冷裝機10000RT,蓄冷容積21000m³的高效水蓄冷系統。該套系統搭載了“北京英灃特”自主研發的組合式布水專利技術與智能控制系統,通過流體力學仿真優化與模塊化分流設計,突破傳統蓄能設備效率瓶頸,可使全周期系統設備使用效率穩定保持在95%以上。
記者后記
在這場悄然推進的能源變革中,電儲能與水蓄冷已不再是遙遠的技術概念,而正實實在在地為企業降本增效、用電“削峰填谷”提供解決方案。
走在項目現場,最打動人的不僅是充滿科技感的電池艙和蓄水罐,更是藏在它們背后的“智慧”。從AI動態優化充放電,到智能控制錯峰蓄能,它們像一位無聲的“能源管家”,既精準地控制著每度電的流轉,也悄然改變著企業的用能習慣。
這類用戶側智慧能源項目不僅緩解了能源在時間與空間上的不匹配,更通過模式創新,為企業、電網與社會帶來多贏的可能。或許在不遠的未來,這樣的“智慧能源細胞”將在更多地方和領域扎根生長,為企業和社會用能提供“更優解”。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