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普洱層巒疊翠的千年茶山上,一場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的魅力邂逅正在上演,一幅科技與生態和諧共生的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華能(上海)清潔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生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內涵,著科技創新之筆墨,在這座千年茶山上擎描出“光伏+茶園”的綠色發展樣板,讓古老的茶山煥發出時代新韻。
科技之光,照亮茶山共富路
漫步景谷縣民樂鎮,高效光伏組件在茶壟上方有序鋪展,形成“板上發電、板下種茶”土地復合利用的立體空間,猶如為翠綠茶園撐起智能“遮陽傘”。華能云南普洱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總容量697兆瓦,覆蓋寧洱、景谷、瀾滄三縣12個子項目。據測算,項目年均可利用小時數達1360小時,年發電量約11.6億千瓦時,可滿足32萬戶家庭用電需求,相當于每年節約標煤3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92萬噸。
技術創新是該項目最鮮明的注腳。項目組合采用隆基Hi-MO 7與Hi-MO 9(基于先進的BC電池技術)雙技術路線,更令人稱道的是施工環節彰顯的科技智慧。項目采用無人機吊裝技術,在陡峭茶山上實現了“零便道”施工,顯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并最大限度保護原生植被與茶園生態,實現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雙贏。
綠能生金,繪就生態經濟雙景圖
科技力量的背后是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板上發電不誤板下“生金”,項目區域內的茶園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茶產業持續發展,農民的土地收益和務工機會同步增加,實現了“一地兩用、茶光共贏”。參照過往華能茶光互補實驗項目調研結果,架設光伏板對該地“白葉1號”等白化茶樹的效果更為顯著,能夠有效提升茶氨酸含量。華能云南普洱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運營期內,預計每年繳納地方稅收約4200萬元,茶農累計租金收入約1.7783億元。
“以前我們擔心光伏板影響茶樹,現在看是多慮了。”當地茶農感慨道,“光伏板遮住了部分強光,夏天沒那么曬了,茶樹長得更水靈,茶葉品質更好了,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這份來自茶農的樸素認可,正是“兩山”理論在基層最生動的回響。
華能云南普洱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光伏+茶園”的成功實踐,是中國企業以科技創新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助力鄉村振興的典范。它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豐富內涵——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通過將尖端光伏技術與傳統茶產業的深度融合,華能(上海)清潔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探索出了一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新路徑,為同類型地區踐行“兩山”理論、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華能方案”。
在這片被科技點亮的茶山上,陽光被高效轉化為綠色電能,滋養著茶樹的千年根脈,也照亮了鄉村的振興之路。普洱“光伏茶”的芬芳,正成為“兩山”理論在云嶺大地創新實踐的時代強音,讓千年茶香與清潔電流同頻共振。(李少卿)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