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寧電入湘”工程正式投產后,湖南能源發展再迎里程碑。
在距離湖南1500公里的寧夏紅寺堡戈壁灘上,由湖南能源集團投資建設的紅寺堡區300萬千瓦風光新能源基地一期100萬千瓦光伏項目近日正式并網發電。
這片由近200萬塊光伏板組成的藍色矩陣,成為湖南最大新能源“飛地”,標志著湖南能源自主可控能力進一步提升。
“飛地+特高壓”,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正值湖南用電高峰,這片占地3.47萬畝的戈壁光伏矩陣,通過“寧電入湘”特高壓工程將“陽光紅利”源源不斷輸送到三湘大地。
“通過‘寧電入湘’工程這條‘電力高速路’,我們可確保‘湖南用電時能送盡送。”湖南能源集團負責人介紹。一期項目年發電量達19.7億千瓦時,可滿足16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外來電是湖南用電的堅實保障,提供了全省約四分之一的電量支持。目前,湖南兩條特高壓直流通道——祁韶直流、“寧電入湘”中衡直流保持大功率運行,其配套電源主要由央企投資。而紅寺堡百萬千瓦光伏項目的投產,形成電源側有力保障,“飛地+特高壓”極大助力湖南能源自主可控能力提升。
同時,該項目配套建設大功率共享儲能電站,猶如一個大型“充電寶”,既能通過儲能削峰填谷,又能動態匹配湖南用電需求。項目創新采用“電力交易+特高壓+儲能”三位一體模式,為湖南能源供給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綠電富礦”價格親民
寧夏紅寺堡區年均日照2900-3500小時的光照優勢,使這里的光伏利用小時數達1600小時,是湖南的2倍。這種天然的資源落差,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綠電收益。
這些遠道而來的綠電價格親民。據介紹,作為湖南省綜合性能源保障主平臺,湖南能源集團與國網湖南電力簽訂專項協議,承諾電價“兩個不高于”:既不超過寧夏配套電價,也不突破湖南新能源上網電價。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項目投產后每年可為湖南節約標準煤約116.2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2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約320萬噸。
“我們不僅輸送清潔電力,更探索綠證交易新模式。”湖南能源集團寧夏電力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湖南能源集團正與湖南鋼鐵、巴斯夫杉杉等企業洽談綠電直供事宜。未來這些高耗能企業的產品將貼上“寧夏綠電”標簽,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戈壁灘崛起“湘字號”產業生態圈
以風、光資源為媒,一個橫跨兩省的能源經濟圈正在形成。
根據湖南與寧夏兩省合作備忘錄,兩省攜手打造“寧電入湘”工程“一線一園一基地”,“一園”即寧湘產業園。
湖南能源集團發揮產業鏈整合優勢,在光伏矩陣周邊打造寧湘產業園,已引進隆基綠能、飛沃科技、金硅科技等行業龍頭企業。
金硅鋰電池材料項目將于9月試產,隆基綠能BC組件先進技術示范項目、飛沃風機配套零部件生產線項目預計年底投產。3個項目投資規模約25億元,全部達產后產值預計達60億元。
“這不僅是單向輸電,更是雙向賦能。”寧夏紅寺堡區當地干部表示,湖南帶來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正助力紅寺堡從傳統牧區轉型為“新能源+生態治理”示范區。項目采用的“草光互補”模式,讓光伏板下重披綠裝,實現了荒漠化治理與清潔能源開發的雙贏。
目前,紅寺堡新能源基地二期150萬千瓦光伏、三期50萬千瓦風電項目正加緊開展前期工作,計劃明年年底建成投產。300萬千瓦全部投產后,預計年發電量將達60億千瓦時,為湖南能源安全提供更堅實保障。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