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地方荒得很,出門風沙把眼睛迷得睜不開。”村民蘇喜明的話,道出了這片土地的過往。過去,這里土地龜裂、植被稀疏,采煤留下的沉陷痕跡像“生態傷疤”,村里年輕人幾乎全去外地打工,留下的只有荒蕪。
改變,始于采煤深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范項目的落地。2018年項目團隊流轉租賃當地巴圖塔村7.1萬畝采煤深陷區土地,優先對其中4.2萬畝進行高標準生態修復:翻整沉陷土地、播撒適生草種、培育鄉土植被……待植被扎穩根基,再在修復好的土地上鋪設光伏板,讓“生態修復”與“綠色發電”同步推進。
如今,這片土地已完成華麗轉身:植被覆蓋率從項目建設前的19%躍升至現在的60%以上,植物種類增至103種,昔日的“廢地”變成了能固沙、能發電的“寶地”。“這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個‘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內蒙古伊政新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薛峰說,項目的核心,就是把“不適合居住”的劣勢土地,轉化為“生態與能源雙贏”的優勢資源。
生態變好的同時,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現在不用出去打工,家門口就能掙錢。”蘇喜明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光是參與光伏區的種草、種樹、植被養護,一年一人就能掙5萬到6萬元。更實在的是,項目覆蓋的450余戶、約1200名村民,每人每年還能拿到近1000元的土地流轉費。“農民變股民,荒地變金山,這話一點不假。”蘇喜明笑著說道。
這樣的“光伏+”模式,正在內蒙古大地上多點開花。在鄂爾多斯、巴彥淖爾、阿拉善的“沙戈荒”地帶,“板上發電、板間種植、板下修復”的“光伏+治沙”模式,讓沙漠逐漸披上綠裝;在庫布其沙漠北緣,光伏區與邊緣鎖邊林筑起兩道“生態屏障”,既擋住風沙、治理水土流失,又守護著黃河安瀾,被當地人親切稱為“光伏長城”。
據統計,2024年,依托防沙治沙與風光電一體化工程,內蒙古全年完成防沙治沙1954萬畝,占全國“三北”工程當年任務量的45.8%。
“‘光伏+治沙’,是增能、增匯、增綠同步推進。”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洪光宇解釋,板上產出清潔能源,板下修復生態環境,二者形成良性循環,讓沙區治理有了可持續的動力。
從采煤深陷區的“重生”,到“沙戈荒”的“披綠生金”,內蒙古用實踐證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不是選擇題。當藍色光伏板與綠色植被在北疆大地上交織,當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畫卷,正徐徐展開,為全國同類地區的生態治理與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內蒙古方案”。
責任編輯: 張磊